萬穎慧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培養學生說話、識字能力和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和憑借,是打開學生智慧大門的高級“營養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89-01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學生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如果學生只是掌握課本上的那點知識,那么知識結構難免單一。閱讀有益的課外書不但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還能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了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一、閱讀的意義
1.閱讀可以培養小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讀書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讓一顆心沉浸在文字寧靜的世界里,給心靈以慰藉和滋潤;閱讀能去除內心的膽怯,讓一顆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漸漸豐盈、充實、堅強起來。
2.閱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孩子在學校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閱讀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知識,并積極運用這些知識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和確立主體意識,使孩子從依賴型的學習向主體型的學習轉變。
二、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1.帶問題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小學階段,一些風景名勝、動植物描寫、童話等文章,要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比較容易,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需要就行了。但是一些以說明為主的課文就不同了。尤其在小學的中年級,學生遇到一些以說明為主的課文,如《電腦住宅》、《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等,這樣的文章語言平實,邏輯性強,比較難懂,學生往往缺少興趣。為使學生喜歡閱讀,可以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出能回答問題的段落,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認真的閱讀,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課文的主體段落,并積極去弄明白“黃河變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讀與主體內容相關的段落,學生就能把握課文的內容了。
2. 創設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做到讓課文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臺灣蝴蝶甲天下》一課時,教師在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種各樣蝴蝶飛舞的動畫圖片,在導人新課時,采用了故事導人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蝴蝶朋友,然后出示蝴蝶飛舞的圖片,把它們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頓時被激起。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感受“200多萬只蝴蝶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翩翩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飄動。游人來到這里,仿佛進入了神秘的仙境,頓時感到目不暇接,心曠神怡”的境界時,教師采用播放錄像的情景教學,學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這樣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興趣之門。
3.以讀促“思”,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首要部分。有效閱讀能使學生走進文本,品詞析句,體會情感,揣摩表達,想象意境及讀出韻味。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地、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思考、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自由和思考空間,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各抒已見。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保護學生的個性,這樣學生才會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知識和情感,才會閃現出思想的火花。他們才會在閱讀《一夜的工作》時質疑:那么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為什么室內陳設那么簡單?在讀《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就會發問:邱少云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燒身呢?在讀《獄中聯歡》時才會納悶:革命者們為什么敢在敵人的監獄中載歌載舞,而又不會遭到敵人的射殺?這樣的讀,才能真正讓小學生逐步活躍于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水平。
4.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會閱讀。我們應該讓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進行閱讀,指導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比如選擇性閱讀,用這種方法一般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或在課堂上的需要,有選擇的閱讀文本或相關部分的書籍,以學以致用。精讀法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重點章節、內容和文字著重反復誦讀、揣摩、思考、批注。還有快速閱讀,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快速處理和消化信息,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語、句子摘錄出來。
5.鼓勵學生善于提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中的疑問恰是學生求知欲強烈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扶”,沒有“為什么”就沒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疑問是一切學習的基本支撐點,是提升學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問的形式理解文章,不僅能使學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自己能盡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要充分交流才能提高一個人的思維敏捷性,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反過來又能使人更流利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每教學一篇課文,教師應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久而久之,學生學會了質疑,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進入一種積極探索的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也就逐步養成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了閱讀能力。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一個人想學有所成,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父親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_教育同行[OL].2013
[2]王月琴.加強課外閱讀 提高語文素養[J].學園;2015-06-05
[3] 李寶玲.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J].群文天地;2011-12-25
[4]孔德會.淺談閱讀教學[N].學知報;201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