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楊子
[摘要]功利性價值取向體現在當今大學生的閱讀、人際交往、入黨等種種行為中。功利性的價值取向的存在是市場功利性大背景的影響和傳統文化的工具理性的影響的綜合的產物。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存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也有消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
[關鍵詞]功利性價值 引導 境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148-02
我們所說的當代大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是指當代大學生在面對或者處理問題時的功利主義價值立場、價值態度。當代大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往往更注重行為對主體的物質利益作用,現實性的作用。
一、功利性價值取向的表現
當前大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表現在大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入黨等許多方面。
如閱讀學習中的功利性:讀應試書,為就業而讀書。忙著考各種證件,獲得更多進入職業生涯的資格。
又如,人際交往中的有用標準。看到哪位老師和同學對他有用,他就結識誰,拉近關系;一旦認為對自己沒用了,就形同陌路,見面連個招呼也不打。功利性交往,以我為核心,以利為尺度。
還有大學生的一些時尚行為也很難避免功利性的糾葛,例如環保行為的形式化。有些大學生在進行環保活動的時候,看重的是將來尋找職業的時候一個可以稱道的經歷,因此在活動的過程中更注重媒體的渲染。
再者,大學生的入黨行為中也體現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入黨動機中的功利性:因為學生黨員在就業選擇和競爭中有一定的優勢,如大學的輔導員、公務員、事業單位,甚至是一些待遇豐厚的外資企業多傾向于錄用黨員畢業生。因此,為以后能夠找到好工作而入黨的占相當大的部分,在入黨動機中過多強調個人價值和利益因素。
二、功利性價值取向存在的原因探析
當代大學生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存在是當代現實存在狀況的一種反映,同時也和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傾向有很大關系。
(一)市場經濟的大環境的影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的社會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對于團結全國人民、凝聚力量從事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受到當時經濟體制的嚴重束縛,我國的生產力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礙,人民的物質生活難以保障,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只是停留在口號中,停留在字面上,無法深入人心,解決群眾面臨的實際生活問題。隨著世界范圍的現代化的浪潮的沖擊,我們再也無法閉關自守了。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中國社會進行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的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黨和人民在新時期的選擇。市場經濟作為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商品交換原則不僅成為經濟行為的基本準則,而且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甚至在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等許多的領域也開始滲透,成為一種在社會中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市場經濟下的經濟價值觀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市場,“利字當先”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一種社會現實。
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的教育也不能幸免。學生就業被推向市場,教育對象走出校門首先面對的是沉重的社會競爭的壓力,面臨的是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局面,社會壓力的增大也要求學生的學習必須具備一定的現實性,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另外,高校不斷的擴招也給學生的就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所有這一切,為當代大學生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奠定了一個大的環境基礎。
(二)傳統文化中的工具理性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積淀,總是在不經意間影響、造就著人們的價值觀,指引著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在潛移默化地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中國文化是和西方文化不同類型的文化。馬克思曾經把文明的類型分為早熟的兒童和正常的兒童,認為希臘文化是正常的兒童,中國文化是早熟的兒童。簡單地說,正常的兒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早熟的兒童充滿了憂慮意識,過早地關心一些在他成熟后才應該關心的事情。這種早熟,突出地表現在中國文明是帶著血緣氏族的紐帶進入文明社會的。在文明早期,我們的血緣紐帶沒有被切斷就進入文明社會,而且對血緣關系的重視貫穿整個中國文明發展的始終。和西方人相比,中國人更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重視血緣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顯層次的意識形態,儒家文化在義利關系方面重義輕利,所謂的“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就是這種義利觀的典型的體現。但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面是主張“學而優則仕”,鼓勵人讀書,倡導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用高官厚祿、名望地位等誘惑讀書人,給讀書人以動力。由此來看,儒家的價值導向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讓人們行為做事,“義”字當先,以公眾的利益為重、以大義為重,但是另一方面又鼓勵個人從其私欲出發,獲取“黃金屋”和“顏如玉”。如此一來,在現實意義上,儒家的價值觀念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透視我們的民間文化,傳統文化的功利性能更清楚地體現出來。從民間信仰的角度看,周作人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敘述:“中國民間對于鬼神的迷信其意義大都是世間的——正如結果終出于利害打算,則其所根據乃是理性。”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在傳統農業的生存方式里,人們的交往十分有限,生產力的發展也十分有限,衣食住行和種族繁衍的問題是農業文明中的核心問題,在這種氛圍下容易重視當前利益,形成傳統文化的工具理性特征。
三、功利性價值取向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存在,有現實性的根源,同時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社會現實的要求和壓力在大學生思想行為中的反映。對大學生來說,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學習的目標性明確,有一定的能動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從一定程度上看,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使大學生更有心理滿足感,能夠滿足其現實的需要。
功利性價值取向對當代大學生的主體自身發展,對主體間的關系,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還是形成了或者即將形成消極的影響,對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使當代大學生處于一種被外物、被現實、被物欲奴役的狀態。功利性價值取向實際上使當代大學生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經濟人”,聽命于經濟的現實的考慮,用經濟人的思維來思考人生的諸種問題,以及人的社會關系等。
存在主義的先驅、丹麥哲學家和神學家克爾凱郭爾在談到人生境界的時認為,人如果只是求得滿足于物質和精神的一時的享受,這種片刻的滿足是極為不穩定的,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煩惱和對生活更深的憂慮,以致最終對生活喪失了信心,陷入絕望。
功利主義昭示著物化意識的加深,享樂主義與虛無主義盛行。功利化性的價值取向容易引導當代大學生的短期行為,使當代大學生缺乏遠大目標,在學習中急功近利。功利主義價值取向還容易使當代大學生和世俗的“利則相攘患則相傾”合流,把世俗文化中消極的東西傳承下去。
四、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應該有更高的追求
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在社會上生存不僅僅有經濟的利益的考慮,而且還應該有對真善美的追求,人的存在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更深的意義,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體,尤其應該如此。馬克思從人的基本需要出發理解人,認為衣食住行的需要是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馬克思敏銳地看到了人的現實需要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并且把人的生存的需要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把它看成理解人類發展史的起點。但是,馬克思的思想并沒有停留于此,他從人與動物的區別,從人之為人的特性出發,指出:“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動物的活動只是順應生活環境,而人不同,人要通過勞動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創造性的勞動中,人的自由的生命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馬克思從宏觀的社會發展來定位人的自身的價值和人的發展。從馬克思的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他的思想中蘊含著對人的現實的、功利的需要的充分肯定,他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整體、從社會發展的整體來思考問題,人的價值從一定意義上就是他的創造性勞動為人類生存發展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到,馬克思在談到人的價值和人的發展的時候,尤其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也就是說在創造價值過程中,人應該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生理和精神需求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表現的人。這樣的人的生活既有功利性的因素在其中,但是又能超越功利性的限制,體現出人的發展的全面性。
主體的人生應該有超越功利的更高的境界。著名的學者馮友蘭先生根據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根據自己的人生體會提出了人生從低到高的“四境界”說。馮友蘭先生認為在超越境界,人仿佛回復到自然境界,人的行為和生存“順乎自然,而超乎自然”。不刻意求之,卻超凡脫俗。
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大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
當今社會,我們不可能消除大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存在也是一個事實,為此,我們就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對此進行合理的引導。
曾經我們用崇高的理想、崇高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但是因為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價值觀離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太過遙遠,因此,過于偉大的理想、過于崇高的激勵對大學生來說就變得虛幻。在新的條件下,我們需要把崇高的人生境界的引導和大學生的現實需求有機結合起來。
另外,在用崇高的人生境界引導大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講求一定的方法。首先,把大學生的選擇、活動放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去看待,讓大學生不只是看到自己的今天,同時也要思考自己的明天。把大學生的個人的活動、個人的選擇放在人類文明的海洋中去,讓大學生自己去思考:作為人,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么,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么。而不僅僅是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趟而已。
其次,大膽地用崇高的東西激勵學生。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崇高的東西距離我們已經有點兒遙遠,談崇高好像已經成了奢侈品。但也正是因為我們不談,不對學生講,學生一定意義上也就遠離了崇高。因此,為了激勵學生,作為教師就要大膽地講崇高。大學生有了崇高感,才能讓平凡的生活顯出不平凡的意義。
再者,要借鑒西方學者在世界觀傳播中的一些經驗,根據我們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導大學生走出功利性價值取向的有效方法。意大利共產黨人葛蘭西在講到如何傳播和普及新的世界觀的時候提出:要培養群眾中的精英分子,通過這些精英分子去影響群眾,因為這些精英分子是從群眾中脫穎而出的,因此,他們最了解群眾,也最能對群眾產生影響。葛蘭西的這些方法,在我們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方面都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周作人.藥堂雜文.關于祭神迎會[M].河北教育出版,
2002:3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7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9.
[6]葛蘭西.實踐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7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