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云
摘 要: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推進,如何更好地進行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成為擺在初中數學老師面前的一大難題。要做到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就必須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策略。本文就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希望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有所幫助,更好地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有效教學 教師專業素質 教學能力
目前中學教師非常辛苦,特別是數學老師,都面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盡頭在哪里;學生學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學習的樂趣在哪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有課程設置及標準的問題,更有教師本身素質和能力的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并作深刻反思。我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單憑教師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是,如何提升教學效益,就是教師分內的職責了。目前,新課程的全面實施為實現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機。下面就從有效教學理念出發,結合數學教學的實際談幾個問題。
一、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的,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那么,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應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下面就此作探討。
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當前,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觀念舊,拿著新教材,“唱著過去的歌謠”。二有惰性,常有“拿來主義”,鮮有創新精神。三是關注點有偏差,教學時只關注教,忽視學生的動態生成。四是反思少。
鑒于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可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
三、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以下幾點。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師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二)課堂的有效組織
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以下方面。
語言組織準確、簡練。縱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啰哩啰唆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組織好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占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安排時間。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多,浪費的時間越少,課堂的密度就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了解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課后的有效練習
課后練習不在多,貴在精。現在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搞題海戰,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復抄寫上,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情,因課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四、提高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要對數學這門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準確的理解,對重難點要有深刻把握,對數學教學的基本教學規律要有清晰的掌握。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質,要精講多練,先做后說,這樣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其中先做后說,并不是指單純做數學題,而是指先提出問題。讓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數學法則、定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教學活動,等他們有了一定的領悟后,再下定義,歸納法則,其教學效果就比由教師單純地說教好得多。數學是做出來的,講得再多最后還是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才能逐步理解。只有學生通過反復實踐揣摩才能深刻領會和掌握,這是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關鍵。總而言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感悟,我們才能在教學實際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鄧永財.試論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融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0(11).
[2]董平.淺析初中科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