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全
摘 要: 隨著國家和地方經濟進入新常態,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忠誠合作等職業素養上。本文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入手,分析了職業素養的培養途徑,有利于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高職生 職業素養 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漸漸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新增就業崗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創新型企業、民企和二三線城市對人才需求明顯上升,這些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忠誠合作等職業素養上。企業需要懂技術、高技能的人才,但企業更關注員工的敬業精神和協作能力。甚至有的企業領導認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如果學生熱愛這個崗位、有敬業精神、肯鉆研,那么盡管他動手能力不是很強,我們也愿意招募。對于專業技能,我們可以先培養、后使用。可見,企業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只有解決了學生先做人后做事的問題,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業的歡迎。因此,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點和難點。
1.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個人在學習工作過程中,通過學習、培訓、鍛煉、自我完善等方式逐步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反映個人在身體、思想、心態、知識、技能、潛能、誠信和責任等方面情況的綜合品質。
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這一部分也稱為顯性素質。顯性素質是容易被測量和觀察的,也可通過針對性的培訓獲得,這些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驗證,它不能把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別開來。代表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等方面,這部分稱為隱性素質,它是區分績效優異者與平平者的關鍵因素。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共同構成了學生所應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隱性職業素養決定、支撐著外在的顯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是隱性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因此,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著眼于整個職業素養,并以培養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性職業素養。
2.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
2.1職業意識不強。
職業意識就是你腦子里關于工作是什么該怎么做的印象,它左右你工作時的行為模式,是長時間工作形成的穩定的意識。目前高職學生在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游戲規則的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比如:通宵游戲不上課、不遵守交通規則、亂丟垃圾、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食堂不排隊等現象,在高職學院普遍存在,在學校里這種不遵守規則的壞習慣,必然會帶進職場中。
2.2缺乏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是一種為實現既定目標所顯現出來的自愿合作和協同努力的精神。在信息化大數據的時代,一個人的能力再好也有力所不及的時候。一項工作的完成往往是很多人共同協作的結果。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平時參與的集體活動較少,成長環境相對獨立,存在自我感覺較好,以自我為中心,有的“不會說話”、“不會與人交流”,缺乏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團隊合作意識方面十分缺乏。
2.3責任感不強。
所謂的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責任,并自覺、認真地履行職責,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的心理特征。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企業甚至對祖國承擔并履行一定的責任。責任有不同的范疇,家庭責任、職業責任、社會責任、領導責任等。目前高職學生特別是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從小衣食無憂,責任心較差。具體表現在:(1)沒有壓力和動力,做事得過且過。(2)言而無信,常常食言。(3)丟三落四,經常不見東西。(4)缺乏恒心和毅力,做事虎頭蛇尾。
2.4缺乏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
創新精神其實是一種綜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強烈的創造欲、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記憶力和良好的思維能力。要從傳統的中庸觀念中解脫出來,對新思想持開放態度,積極思考尚未經檢驗的假設。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環境都比較封閉,學生生活在單調而又重新的學習環境中,在創新精神這方面是十分缺乏的。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大加快了知識的更新速度。因此,無論將來學生是從事哪個行業,或是從事哪個崗位,他們都必須具備較好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也應不斷繼續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也較為缺乏。
2.5缺乏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
吃苦奉獻,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從學生頂崗實習的調查看,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對工作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瑣碎的工作;有的學生怕苦怕累,臨陣脫逃,隨意跳槽的現象比較普遍。
3.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
每一位高職教育者都應該意識到,作為高職院校,其素質教育的實施應充分體現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上。在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與培訓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圍繞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制訂教育培訓方案,探索實施方式或途徑,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不會自發提高,必須經過有效的培養,培養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更加長期更加耐心的工作。因此,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必須從他們走進高職院校那天起就要進行。
3.1更新觀念,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知識和技術,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這說明在高職學院除了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要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一是要進一步堅定學生的政治信念。學校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二是要培養學生對社會、對家人的責任感,從而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學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教師應嚴格要求他們,提升他們敢于承擔承認的勇氣;三是培養團隊合作、開拓創新精神。高職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在課程教學中進行分組設計、團隊討論中加強高職教育中的團隊合作、開拓創新精神,在日常班級活動、競賽中增強團隊意識;四是誠信教育。學校要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實踐活動,建立誠信檔案等方式不斷強化大學生誠信意識;五是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的管理較為寬松,給學生提供了很大交往平臺,例如學生會、社團、班級管理都給學生提供了人際交往的環境,在高職教育中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的培養,不斷創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的交往平臺。六是自我完善精神。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通過學生自身主動了解職業發展方向、職業需求,進而培養主人翁精神,自主地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自身的職業素質養成計劃,這將在職業素養教育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會引導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有足夠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對工作的規劃能力。
3.2校企結合,加強職業意識教育。
校企雙方要為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一方面,高職院校通過企業(行業)邀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師傅來學校,采取報告會或者座談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培訓和教育,使學生在聽講、交流和解答中,逐步了解企業及其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初步感受企業文化的內容。另一方面,高職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中,通過熟知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切身感受企業內部的經營和管理方式,加之企業師傅的言傳身教,不斷在耳濡目染和體驗熏陶中加深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從中獲得職業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和成就感等,進而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和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產生更加清晰、理性的認識。
3.3工學結合,強化學生的職業責任意識培養。
職業責任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對社會和他人所負的職責。實踐證明,通過工學結合,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在學生履行職業責任的過程中增強職業責任意識,是高職學院培養學生職業責任的有效方法。學校要加強工學結合,為學生創造真實的生產環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參加生產實踐,做事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這種方式既能提高學生職業核心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強化學生的職業責任意識。學生和員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學生身份決定了其學習態度,學生在思想意識上會以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為出發點,而員工身份決定了其工作態度,表現為認同企業規章制度,在真實的生產過程中,學會自覺服從管理、協調團隊合作、尋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學生和員工二者身份的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職業責任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鍛煉處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協調與合作能力,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職業責任和義務。
4.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對職業素養的內涵、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和探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對其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有決定性的影響,面對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較差的現狀,政府、學校、企業和家庭四方應共同努力,搭建職業素養培養平臺和營造氛圍,確保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建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調查及分析[J].教育戰線,2009(8).
[2]楊淑珍.職業素養是學生成才的根本[J].職業教育研究,2013(8).
[3]肖潤花.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內涵體系構建[J].經營管理者,2013(6).
[4]王宇苓.關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