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東
摘 要: 在現階段的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是教學的重難點內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概述及作用,其次探討了初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的方法與要求,再次結合素質教育目標,探究了初中田徑體能訓練教學改革策略,最后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 初中體育 田徑教學 體能訓練 訓練方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加強體育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初中教育的重點內容。體能訓練能夠讓學生盡快學習和掌握田徑專項技能與技術,為提升學生的運動水平、身體素質奠定基礎。科學、合理與適中的體能訓練,讓學生身體各部分達到良好的身心狀態。長期組織和引導學生實施田徑體能訓練,促進學生有效預防和減少身體機能損失,提升運動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可持續發展。
一、初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概述及作用
體能在宏觀上稱為“人們的身體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即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抗疾病能力、工作能力等。基于結構角度分析,體能包括形態、機能、運動等方面的適應能力。微觀角度分析,體能指的是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度、靈敏度等)三個方面分析體能發展水平。
田徑體能訓練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強健身體、提高身體素質。體能訓練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促進學生健康發育與機能發展,提高走跑跳投的能力,提高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二是通過體能訓練,掌握田徑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能與技術;三是體能訓練時能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與思想品質教育。通過承受生理負荷,克服心理掌握,還需要掌握體能訓練方法,基于訓練原則,協作完成接力跑項目等,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思想品質。
二、初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的方法與要求
體能三因素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每個因素都對體能整體水平具有影響作用。運動素質是體能的外在表現,能有效培養學生拼搏的意志品質,奠定提高運動能力的基礎。由此,初中體育會將發展運動素質作為體能訓練的主要內容。
(一)初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的方法
一是力量素質訓練。需要加強克服自設體重與負重練習,針對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選取適當負荷練習,以發展力量為主。克服自設體重的力量訓練包括蛙跳、跨步跳、立定跳遠、多級跳等。負重力量訓練包括挺舉、抓舉輕啞鈴手持實心球做前拋、后拋練習等。二是耐力素質訓練。一般耐力訓練有長跑、反復克服自身重力練習。三是速度素質訓練。反應速度練習可以為背對跑轉身練習、下蹲、仰臥撐后聽信號起跑練習等,動作速度練習可以為快速原地踏步、快速擺臂、高抬腿、小步跑等,移動速度練習為接力跑、加速跑等。四是柔韌素質訓練。分為動力拉伸、靜力拉伸。五是靈敏素質訓練,包括調整身體方位的練習、十字變向跑、立臥撐等。
(二)田徑體能訓練實施的要求
田徑體能訓練實施的要求為:一是循序漸進,適度適中持續逐步加大強度。二是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結合。三是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訓練。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年齡差異、身體素質差異、訓練水平、思想情況等,選擇針對性的訓練方法、訓練內容與運動負荷,因材施教,有效訓練。田徑體能訓練的內容為:一般身體素質訓練,協調發展肌肉群力量;力量體能訓練,包括上肢與下肢力量訓練,杠鈴負重訓練等;耐力體能訓練,有氧耐力訓練,如3000米、1500米等長跑,或定時10分鐘跑等;速度體能訓練,如10米、20米起跑訓練等;專項能力與耐力訓練,實施快、大、強的專項技能技法訓練等。在不同類型體能訓練下,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選擇合適、適中的體能訓練方法,展開持續的有效體能訓練,奠定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基礎。
三、初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的教學改革策略
初中田徑體能訓練的教學改革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選擇重點素質訓練項目。基于學生身心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體能訓練項目,如女子800m,男子50m與1000m,立定跳遠等,訓練學生的速度、耐力與爆發力。二是選擇科學的訓練方法。選取趣味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克服畏難情緒。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因材施教。三是采取多樣化的訓練方法。力量訓練有輕負重、不負重等,以形式多變的練習,提高肌肉收縮與協調能力。中學生要基于穿插訓練原則,提高體能,也增強學生的毅力。四是采取游戲與競賽形式,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校園自然環境。在校園內往復跑,實施有氧訓練。
四、結語
田徑體能訓練對初中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關鍵作用,且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體質。實施初中田徑體能訓練,應該基于學生身心實際情況,選用活潑、生動的形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初中學校應該基于本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站在主動角度,挖掘學校潛力,全面發展學生的體能,實現學校素質教育的真正改革。
參考文獻:
[1]王芳芳.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33).
[2]劉軍,邰崇禧.對學校田徑體能訓練方法的思考[J].山西體育科技,2011(2).
[3]馬明生.中學生田徑體能訓練的方法[J].運動,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