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琴
【摘 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別人,在相互交往中加深理解、溝通和包容,在交流、交往中表現出尊重和信任,懂得成果的分享,克服過去在傳統教學中被扭曲的競爭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交流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79
數學交流能力,通俗地說就是學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想到的”“說”給別人“聽”,再把“聽”到的加以“思考”和“理解”,從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能力。數學交流雖然在我國數學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注意,但在具體數學教學實踐中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據一項對小學課堂教學形式的調查顯示:有80%的小學生沒有或很少參與過以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有45%的小學生沒有或很少有機會發表看法和不同意見;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對課上沒有把握的題目想回答,擔心答錯;根本不想回答的學生人數比例從小學一年級的6%上升到六年級的19%左右,即隨年級的升高而增長。上述現象反映出,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占據著當今小學數學教育的主導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意識到數學交流的重要性,學生缺乏數學交流的意識和愿望,教材也不能很好地體現交流的特點和要求。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交流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提高交流意識,制訂交流目標
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要寓于培養學生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之中。把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明確納入教學目標,增強交流意識,制訂切實可行的、以提高數學交流的技能技巧為主的數學交流目標。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地進行的,應滲透在整個小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制訂目標還要遵循當地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使實現目標成為經常的、現實的而不是權宜之計、望塵莫及的。低年級學生一般會用簡單完整的話說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說明一些操作;中年級學生會用簡單的數學術語表達思想,有層次地說明思考問題的過程,能質疑,邊操作邊解釋;高年級學生能使用學過的數學術語表達思想,講明算理,質疑問難,對不同意見展開討論,有條件還可撰寫小論文,作書面交流。
二、創設民主的課堂氣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數學交流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因此創設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是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主動參與數學交流過程,自己體驗成功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認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所以,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使每個學生都能大膽地進行數學交流。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因此,要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數學交流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學生的獨立人格。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廣泛自主地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親身實踐,積極交流,進而獲得終身受用的數學基礎能力和創造才能。因此,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參與精神是“數學交流”教學的課堂文化目標之一。
三、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場”,提高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語言,規范的數學語言是奠定長期交流的基礎,因此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是提高學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分段“說數學”的練習。1.學會說一句完整的話,讓學生掌握最簡單的交流方式。教材中精心地編制了很多與新知識相關的圖畫,每一節課,盡量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2.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讓學生掌握有條理的交流方式。當學生學會說一句完整的話,掌握了最簡單、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后,就要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能夠有條理地思維和交流。這時候可以讓學生說一些操作的過程,說一些問題的思考過程等等。
四、發揮教師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讓學生掌握數學交流的方法
小學生在表達數學思想時有兩個弱點:第一,不善于正確使用數學術語。第二,不善于講算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示范作用,努力使語言形象化、趣味化。盡量避免“這樣做怎么樣”“對不對”“好不好”等習慣問語,消除學生說“半截話”或者用一兩個字“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作答的語言環境。其次,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自讀教材,也是培養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鑒于教材編寫要求簡潔、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寫進去,需要在教學時加以指點。如一年級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教材形象直觀地描述了這兩種圖形,至于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師引導學生去認識,邊讀邊議(交流),然后形成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確表象。通過閱讀教材,一方面使學生能讀懂教材的重點內容及不易理解的地方,進行有意記憶,逐步學會使用數學術語進行思維,較完整地表達數學思想及方法;另一方面,還可使學生領會教材的思路,懂得一些知識間的邏輯關系,使其逐步學會邏輯地分析問題,為數學交流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
五、轉變觀念,關注評價交流過程
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小學生在交流中對數學學習的積極姿態,關注其能否學會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同時要注重鼓勵,對學生的新認識、新發現,不管是對還是錯,都應對以恰當的評價。特別是平時數學交流困難的學生,如其有點滴的進步,甚至有創造性的因素時,更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如發現學生交流有誤,應加以啟發性的評語,誘導學生找出原因,正確解題。
數學交流能力是學生在自己學習的基礎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過程中“想到的”“說”給別人“聽”,對問題發表看法,講道理,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能力。數學交流是一個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反復、復雜過程,教師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在學習交流時虛心學習,認真傾聽,細心思考,在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