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桂
摘 要:教育改革的浪潮沖擊著學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給我國的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教學管理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采取相應的新策略。初中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階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加強教學管理,做好統籌安排,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教學;教學管理;策略研究
初中階段的教育擔負著既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任務,又要為地方高中事業的發展輸送合格的新生的雙重任務,這也就給初中教學質量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切實提高初中教學質量,必須在加強教學管理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初中教學管理的優化顯得十分重要。
1抓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轉變,提高全員的思想和理論水平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怨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不難看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關鍵。教師是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者,同時又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具者和參與者,對學生要“導之以學”、“導之以練”。教師必須用科學的觀查、和方法認識、分析教育的對束,才能導之有據。教師必須要樹立為二十一世紀培養人才的教學目的觀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任務觀,才能導之有方向[1]。教師必須要樹立師生合作、互相作用、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教學過程和以啟發式為核心的擇善而從,整合優化的教學方法觀,才能導之有法。從理論和實踐的過程來看,初中學段的不同類型中學的學生中,中差生始終是大多數。由于實行劃片就近入學的辦法,普通中學的教師如何發揮、啟動中差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更為迫切和現實的課題中差生特別是差生或稱后進生在學刁上的主要表現是成績差。他們給人的初步印象是“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知識缺欠很多。容易使人產生這樣的看法:這樣的學生根本沒法子教。實踐證明,后進生是有辦法般的,而且絕大多數還可以教好。關鍵是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點:學生有好中差之分我們無法選擇,可以選擇的是自己的施教方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是以中差生為其主要教學對象的。初中階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靈后三年,要全面落實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放棄占學生大多數的中差生顯然是萬萬不行的。
2提倡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讓學生愛上學習
在初中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意識。主動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身的發展,進而促使創新意識的產生。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如果自身沒有主動、積極地喚醒自己的創新意識,是很難在教師的推動下,培養出創新思維能力[2]。所以,必須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愛上學習,學習才會有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的討論與設計之中,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態度;二是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成主動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三是要能夠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不斷的挑戰自我,并不斷的提出質疑,讓自己的思維變的具有創新性,在教學中不斷的體現出其獨立性和自主性,能夠獨立的完成作業、獨立的進行問題思考;四是教師要能夠積極的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方面進行自我監督,經常性的對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并采用有效的辦法進行解決,對于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教師進行認真的引導,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師生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要以情感交流為基礎,要學生服從教師的管理,首先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如果學生在心中對教師有抵觸情緒,教師的管理工作便很難開展。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勤于交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管理的實施打好基,礎教師應將學生視為朋友,而且不是被管教的對象,對學生進行強加管理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以理服之以情感之,使學生在感動中主動配合教學管理工作。教師不應對學生進行打罵、體罰,學生在學習上有了進步,或是做了一些樂于助人的好事時,應適時予以鼓勵,并告之家長,學生稍有錯誤就聯系家長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管理應以學生發展為前提,我們應做到:首先,對學生一視同仁,讓每一位學生都感覺到被關注;其次,對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進行關注,定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最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進行關注。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人,因此,我們在教學管理中要將尊重、民主的精神充分體現,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4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學管理不能只重視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要兩手抓,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班主任都有讓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責任。教師要利用學校現況和班集體的影響,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一是學校德育環境的影響。在學科教學中對德育的滲透;各種主題班會活動,如報告會、演講會、比賽和各種課文活動等;校園文化建設,例如,教室內貼名人畫像,名人名言;食堂里寫有一些杜絕浪費糧食的標語。宿舍環境要求整齊、衛生等。這些或明顯的或隱蔽的教育因素都對學生的品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二是班集體的影響。班集體的規范和信念、班集體的情感和士氣、班集體的處事和行為水平等,都可以對班集體成員產生很大的影響。三是學生同輩集體。青少年學生一般都有歸屬于某個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要求,或者說都有歸屬的需要和遵從同輩集體文化的傾向。因為這能使他們有安全感,能避免“對偏離的恐懼”,能使他們在遇到問題或事情時找到解決、交流的方法和對象,找到符合同輩文化的應對策略和心理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會明.學校精致管理的理論思考與實施策略葉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4):57-58.
[2]加懷.漫談學校精細化管理田.現代閱讀(教育版)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南區花溪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