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雪
摘 要:圍繞活動化理念概況、活動化理念在品德課堂教學設計上的應用、基于活動化理念教學法中思想品德教師的角色定位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對活動化理念下如何有度優化教學設計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論性建議。
關鍵詞:活動化理念;有度優化;教學設計
一、活動化理念概況
活動化教學法是近幾年逐漸活躍在教學設計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可以將知識運用中的基本理念轉變為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設計模式,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方面也頗具用途。基于活動化理念的教學模式主張,簡單的課堂理論知識訓練和獲取并不能使學習者真正掌握并理解知識,而利用具體的活動來完成任務,才能夠使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對知識的興趣,最終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思想品德學習方面的相關活動是指具有目標的交際活動。教師針對特定的交際目的來進行教學設計,設計出一系列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教學活動。換句話說,教學任務的不同會導致教學設計的不同,但所有不同的教學任務都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顒踊砟钕碌慕虒W方式重在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核心、以活動為模式”的觀念?;顒踊虒W法通過為學生設計各種場景,使學生在其中充分利用教師所傳授的思想品德內容應用到實際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還能激發他們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提高。由此可見,基于活動化理念的教學設計所強調的是“在活動中學習”。在本文中,筆者將活動化理念與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設計進行充分結合,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及應用方式進行了探討。
二、活動化理念在品德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1.活動前
在確定活動任務前,教師應把品德課堂中與任務相關的知識重點傳達至學生,讓學生在活動前進行充分準備,并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這種提前布置任務所帶來的好處便是能夠幫助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更好地發現問題,并在期待問題解決時保持學習興趣。因此,該步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性來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
2.活動中
教師根據每次教學設計的任務要求來設計具體的教學任務,學生可以通過個體及小組等方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若遇到難題,可以相互討論或詢問教師。隨后每組分別選擇一名代表,在其他小組成員的配合之下將自己所準備的資料展示給大家。該環節中,每小組每次所選取的代表應該是不同的學生,以此給每個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在每個小組都展示完畢之后,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針對其展示的內容提出疑問并共同討論,最后由教師對學生對于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效果進行總結。
3.活動后
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互相討論及評價,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之下對本次活動的完成情況進行自我歸納和總結,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品德課堂中所涉及的知識,并將這些良好的品德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它的作用在于通過學生對品德相關知識的自我歸納與總結,來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結構的掌握程度。
三、基于活動化理念教學法中思想品德教師的角色定位
活動化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強調了學生的主題地位及關鍵性,對于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應該重點進行關注。教學過程當中的“教”和“學”始終處于矛盾關系,其中“教”是矛盾產生的主要因素,而這一矛盾也是由教師的地位所決定的。教師在教學中通常處于主導性地位,對于一名合格的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應該對整體的任務目標具有宏觀的把握與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其他環節,教師充當的角色為導演,而學生充當的角色為演員,這一角色定位對教師提出了更嚴厲的要求,教師必須對活動進行精心的策劃與設計,并確保自己能夠對該活動進行完全掌控。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才能將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可以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性的發揮情況可以直接決定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住到作用,使學生在自己所涉及的教學活動和任務當中積極地學習,保持良好的興趣。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教學活動,可以有效使自己的語言水平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活動化教學理念不僅能夠充分地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還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掌握最佳的學習方式,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教學手段。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并正確地把握好活動化教學理念的內涵及作用,并與實際相結合,將活動化教學理念運用至實際的教學設計當中,對現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并與其他優秀的教學手段進行結合,設計出合理的教學任務與活動,并對小組活動進行精心策劃,做好后期反饋工作,必定能夠使現有的教學現狀得到有效改善,為整個教學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於旭英.提高品德課活動教學有效性的“四有”策略[J].學周刊,2014(5).
[2]陳華森.讓活動有度 讓課堂有效:對品德課堂中活動教學的動態性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3(8).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