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
【摘 ? ?要】對小學生來說,數學是比較陌生的一門學科,雖然上小學之前都會接觸到數數和簡單的計算,但是小學數學教學并不只是這么簡單,教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在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立足于此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希望小學數學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 ?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9
很多人認為數學這一學科,學深了對現實生活并沒有什么太大的用處,日常生活中不就是會加減乘除,會簡單的運算就可以了嗎?其實數學的學習并不是這么簡單的,形成一種數理思維,鍛煉抽象思維能力對人的智力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在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下,我們不能讓學生只是依賴模仿和記憶來學習,不能只是傳授一些理論的知識,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法。
小學是比較好塑造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如果能掌握住有效的、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方法,就會對學生以后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要探究出更好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總結出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數學教學方法,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下面就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分析。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小學數學教學偏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忽略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只是傳授理論性的知識,很多時候小學數學的教學是脫離實際的,這樣的教學只是應試教育,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地方要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決,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完全忘記自己在課堂上曾經學過的數學知識。這種理論與實際脫節的課堂教學是萬萬不可取的,而且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實踐能力都還在初級階段,如果這時候不加強鍛煉,不僅會不利于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展,還會限制學生思維的擴展。
第二,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的被動接受并不利于知識的吸收,反而會讓學生產生排斥感,對數學課堂失去興趣。數學課堂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就不會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教學效率也不會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只會逐漸下降。
第三,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有缺陷,教學模式不完整,特別是缺乏課后的評價、總結環節。教師沒有完整的教學計劃,從課前的預習到課堂的教學再到課后的評價總結,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是教師很多時候只是把教學計劃當作一個形式,或者只注重課堂教學,忽略課后的總結評價。這樣致使教學效果不能得到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能有效把握,教師也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對以后的教學計劃及時作調整。
小學數學都是比較基礎的知識,但是在小學階段能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實踐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那么面對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應該有些什么樣的解決措施呢?
二、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上的知識要能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在這一方面教師要進行指導。比如在學習體積、表面積的部分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幫助農民伯伯大約計算一下一堆小麥的體積是多少,表面積是多少?在知道市價的情況下,大約估算一下這一堆小麥可以賣多少錢?在學習重量單位的時候,可以拿實物來讓學生親身感受一下,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一個蘋果有多重?一桶20斤純凈水有多重?一張書桌有多重?在親自體驗之后才能更好地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在學完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的知識之后,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的發現哪些物體是長方形的,為什么此類實物制作成長方形?哪些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物體有什么優點?這樣讓學生親自參與,更能深刻認識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能應用于實踐中,在生活中還能進行自主的思考、探索。這樣學生就能更有興趣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有了實踐的經驗,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有了具體的認識,在課堂上也容易接受新知識,活躍課堂氣氛。
第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課堂上,教師不要老是干巴巴地講理論知識,讓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知識,讓課堂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多讓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合作,改變一下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比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分好組,小組之間合作剪出幾個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小組合作、探究,看看一個梯形能用什么樣的圖形拼接起來,拼接出來之后,讓學生計算一下梯形的面積,可以讓小組代表發言,看看學生們探索出來了哪幾種組合方法。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可以讓新知識更能被學生接受,也能讓學生學會新舊知識的聯系,繼而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時,教師也要做好監督工作,可以隨時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課堂上的自主合作交流完成以后,教師要做好總結,把學生遺留的和還感興趣但沒有解決的問題,予以解答。
第三,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做好完善的教學計劃。教師在課前的備課要做好準備,要有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學校要對教師定期進行培養,針對教學方法、教學計劃的制定等方面都要進行培訓。制定的教學計劃也要真正落實到實際生活中,現在教學計劃方面比較缺失的是教學的評價和總結,教師不能在教授過新的知識之后,不做后續的總結、鞏固工作。總結、評價可以根據課堂上的觀察、課后和學生的交流、課后給學生布置的作業的完成情況等。在課后的鞏固環節,一定要有針對性的給學生準備一些課后思考的問題,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督促學生對新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設法在學生的心理上留點余味,為學生以后的探索留點可供思考的東西。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參與度可能比其他階段的教學要高,因為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沒有培養起來,也正是因為很多的意識、能力還沒有加以培養,所以更需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離不開對日常生活常識的體驗,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也離不開教師的評價、總結。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多設置情境,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環境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