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英
【摘 ? ?要】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心,可是要搞好作文的教學工作就得從學生入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給他們以時間,給他們以空間,讓他們去思考,讓他們去發現。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意愿,指導他們學會積累語言和素材,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與感悟,來組織和建構文章。
【關鍵詞】生活體驗 ?寫作意愿 ?積累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1
做教師以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很難找到突破口的,無論是從前依據文章體裁進行的作文教學,還是目前依據思維流程設計的作文教學,實效性都極其有限。我一直企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指導學生的寫作活動。我多次請教了老前輩,不斷的學習、實踐又總結,我似乎摸到了方向,卻又如同“鏡中花,水中月”。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教學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覺自愿地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寫作主體的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錢金濤老師也認為教師要“還學生話語權”,所以我想,進行寫作指導前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用自己的腦子來思考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一方面不要做一個課堂保姆,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寫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使他們養成自覺寫作文的習慣。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意愿
想讓寫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使他們養成自覺寫作文的習慣,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寫作意愿,讓他們樂于寫作。這就得有生活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表達的意愿,有了體驗就有感悟,有了感悟,其表達的意愿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還愁沒有寫作興趣?
事實上,世人的生活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是那些著名作家,也不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只是他們比常人更關注生活的體驗而已。例如讓學生看窗外的風景,有人會看空中的云朵,有人會留意運動場上的同學,有人會關注一棵樹……人人選擇各異,那是什么觸動了他并決定他的選擇?這就好比照一張照片,焦點在哪里,把什么東西放在中間,就是你的體驗、你的感悟,只是有時候,有些感受是無意識的,覺得有什么東西觸動了你,就去把它拍下來,至于是怎樣的,你就找不到詞來表達了。有了體驗,就有了表達的意愿,即明白想要“寫什么”了,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寫”而已。
三、培養學生積累語言和素材的習慣
周鵬老師認為在作文文教學中,找準切入點,趁熱打鐵,寫出自己的初始文段。要寫出文段,拋開最原始的記錄,我們更應該有積累。積累是個較寬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經驗的、知識上的、語言技能上的等等。只有有了一定的積累才能在寫文章時把這種積累化為優美的文字。周鵬老師認為:文章是由心靈、思維、言語三維共生而澆灌出的花朵。而言語就是靠閱讀大量文字和背誦大量的詩文,即通過閱讀來寫作,這一點上,潘新和教授的“寫作本位說”也不無道理,閱讀雖然說不單是為了寫作,但是閱讀為寫作作了準備。因此,有了積累,才能表達,才能有感而發。那么,怎樣積累呢?
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推薦閱讀有益書籍是有效地積累材料的方法。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喜愛生活。例如:提醒學生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并做記錄等。既豐富了他們的見聞,積累了語言,又能幫助他們獲取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不一樣。
有了充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內容,并不等于學生就有了積累。在平時要求學生準備積累本,指導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搞搞摘抄,積累詞語;讀讀美文,找到“寫作模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觀察引人深思的現象,抓住細節,抓住那一瞬美好,記下來。這也是平時的積累過程。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積累感悟能力的培養是一種指導寫作的方法。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名言名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片段,積累課內外、國內外的優美詩文,積累文學文化知識、熱點問題等,并經常在課上交流,不定期地對學生積累的內容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積累、掌握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循序漸進的閱讀、摘抄、背誦,學生的語感有了提升,閱讀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就能把自己的表達意愿表達出來了。
四、注重培養學生聯想能力和作文構思能力
藝術家們說,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初始文段稍顯單調,僅是生活體驗的再現,如果攝入創造性的聯想與想象,才可稱得上藝術。例如:在寫作指導時,給出一段文字,讓學生寫出讀了這段文字的感想,當然這段文字最好是能引出不同的解讀。這樣學生既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
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要充分發揮口頭語言的作用,堅持從說到寫的原則進行指導。學老教師們的做法,即每堂課前由一個學生作五分鐘左右的演講,內容不限。激發學生去關注生活中的人與事,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還讓學生在今后的作文中有話可說。由于口頭語言顯現于外,教師就容易發現學生在作文中感知的是否精細?是否抓住重點和特點?思路是否清晰?前后是否連貫?中心是否明確?用詞是否恰當?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口頭語言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及時指導。學生一旦具備了構思作文的能力,他們作文自然就不擔心構思了。
總之,學生寫作的過程是激發意愿,培養積累、聯想和構思等能力的過程。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所見所聞所學,將所學拿去實際應用,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手段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思路,指導學生習作,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5.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3]《生活化作文教學之我見》,南方一小,張賽,百度文庫.
[4]《淺談作文教學的生活化》,孫慧,《基礎教育參考》,2009,維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