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赟
【摘要】 小學數學教學處于學生學習數學的起步階段,因此,對于教學情境和教學條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它們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思維訓練,同時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本文接下來將以情境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與效果,結合情境教學的方法策略,重點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關鍵詞】 情境教學;小學數學;方法策略
數學情境是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可以這樣說,數學情境教學和數學教學質量是分不開的. 通過對數學情境中的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和分析,幫助學生思索和解決數學難題;此外,數學情境一般比較貼近于生活,在學生學習數學和了解數學的過程中,也能時時聯系生活實際,這對學生日后的思考和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由于數學情境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幫助,因此符合新課改下數學學習的要求.
一、數學情境教學含義
首先,需要理解何謂數學情境教學,才能更好地創造出數學教學環境,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數學情境是指借助直觀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感知,并且啟發他們正確探索的教學環境和氛圍. 雖然對于數學情境的解釋并不難以理解,但是數學教師會在日常的數學課堂上發現,創造貼合書本又聯系實際同時還能激發出學生數學興趣的情境并非易事. 好的數學情境教學,以書本知識為基礎,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前提,同時也要注意適當的貼合實際,這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的.
二、小學數學的情境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眾所周知,即使小學階段對于數學并沒有多少難度系數比較大的知識點,但是要想做到讓學生真正對于學習數學感興趣卻也絕非易事. 同時,由于小學生在心理方面并未趨于成熟,注意力一般不會支持學習數學超過大半堂課的時間;而注意力集中一直都是學習數學的首要條件,否則一時的走神便會丟失一部分的知識點,造成知識點的不健全和模糊,這些都會在后期逐漸顯露出來. 因此,數學情境的融入便顯得很有必要. 每當一個新的知識點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時下比較熱門的新鮮詞融合書中的知識點,從而引出教學內容,由于學生的注意力一般都比較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這樣的教學手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能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
(二)拉近師生距離
傳統的“嚴師出高徒”的固有印象讓學生眼里的老師變得刻板嚴厲無法接近的樣子,這樣一來,師生之間難免產生隔閡,在知識點的教授過程中也會徒增許多的不定性因素;而且經過教學的出現無疑打破了這個固有的僵化模式,由于教學情境大多比較生動形象,且又能夠貼合當下的熱點,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便能和老師積極互動,闡述自己的見解,雖然可能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進行后期的知識點鞏固,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在無形之中被縮小了不少. (三)激發學生的潛能
積極適當的誘導能讓學生在小學階段便開始實現自身的潛能發揮.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噸的認識”為例,由于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對于小學生而言不是十分容易,但是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生活制造出合理的情境,如在播放幻燈片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展示貨車在橋面上運行的畫面,這時候畫面可以出現一些“限重××噸”的字眼,學生便能夠較為直觀地了解到噸一般都是和貨車等大型交通工具的重量聯系在一起的,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一般認識中重量換算單位的不容易理解的問題,也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聯系數學問題來解決有關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夠自己聯系生活實際,又做到了對于數學學習的靈活掌握,可以這樣說,情境教學在激發學生的潛能方面也是有所幫助的.
三、情境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情境教學需要服務于教學目標
雖然情境教學的優點不用再過多贅述,但是教師還需要明白的一點是,情境教學切不可脫離教學目標而存在. 畢竟情境教學是以數學問題為導向的,在解決好知識點的灌輸之后,還應該繼續回到書本,脫離書本的教學不僅不符合新課改下的要求,同時對于學生的后期知識點鞏固也會產生消極影響;情境的創設方面也不能單單為了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愛好而忽略教學主題,這其實就是矯枉過正,消極的一面就是既使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學知識點,同時反而還有可能成為課堂上的阻礙.
(二)需要把握情境的真實度,不可為了迎合教學主題杜撰
由于情境的創設能夠給學生帶來能動的教學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考慮情境的過程中,有時會特意為了創設出和書本相符合的情境而杜撰,這其實是數學情境最大的避諱. 情境的創設講究的是真實性,一般體現在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杜撰只會讓情境顯得生硬死板,對于教學任務來說也是一大阻礙.
結 語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教學環境的有利因素,能夠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成為學習的主人. 為此,任課教師應給予其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莫曉偉.數學情境創設與數學問題提出[J].數學教育學報,2014(1):229-31.
[2]王明.淺談課堂中情境教學的重要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