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莉
芒筒,單簧氣鳴樂器,被廣泛應用于苗、水、侗、瑤等少數民族。還有莽簡、地簡以及蘆笙筒等多種叫法。在苗語里還稱董、果董、果木,是筒蘆笙的意思;在侗語中則稱為咚的、筒卜,是大竹筒的意思。芒筒主要流行于廣西、貴州及湖南等地。
在民間,根據芒筒的大小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稱芒筒隊。大型的芒筒隊通常由15或21支芒筒組成,分成大、中、小和最小4組。每組3至5支不等。與不同的蘆笙共同組成蘆笙樂隊。芒筒可以以其獨特的雄厚圓潤的持續音加強主音,從而豐滿整個樂隊的音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芒筒的管身通常是竹子做的。由共鳴筒和簧管兩部分構成。簧管通常是用一根細竹管做的,竹節通透,上端的管口作為吹口。下端則留節封閉,在底部開有一個長方形的小孔,鑲嵌一塊銅片做成,沒有按音孔,所以僅能發出一個單音。簧管也可以由蘆笙管制作。共鳴筒是用粗大的毛竹簡做成的。將上端的管口削成45度斜坡形,打通中間竹節,簡底有兩種形制,分別是開管或閉管:常見的底端留節封閉,即閉管;還有一種是在底端竹節以上,管身一側挖一個三角或半圓形小口,將簧管放入共鳴筒底部,靠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時的氣流使簧片振動而發聲,共鳴簡起擴大音量的作用,音響深厚雄渾。形制為開管的共鳴簡,聲音更加響亮。有時也將兩支簧管置于共鳴筒中,便能同時發出兩個不同的音。
芒筒的大小通常是由共鳴筒的規格決定的。小的通高30至70厘米,大的能達到100至150厘米,內徑8至18厘米、外徑約10至20厘米,最大的一個芒簡,共鳴簡是將樹干挖空做成的,通高能達到200厘米左右。芒簡根據其共鳴筒規格的不同,音高可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以及倍低音等幾種,在同調的樂隊里依次形成若干個八度,但是調高與參加合奏的蘆笙都是一樣的。
在黔東南丹寨縣的苗族中芒筒的發音分別為:大芒筒A、中芒簡a、小芒簡a1、最小芒簡a2。1958年后,單管芒筒發展至六管、九管、十二管以及十八管幾種。多管一組為一體,但用一管吹奏,共鳴筒的材質為銅,為橫式,氣箱由活塞控制。將系帶掛在右肩。站著跳著走著都能演奏。后來演奏家們又研制出二十九管芒筒,音域由D至g2,包括十二半音,保持傳統音色不變,可演奏單旋律樂曲,也可演奏復調性樂曲。
根據芒簡規格上的差異。演奏技法也不盡相同。演奏低音芒筒時演奏者為站立狀態,將共鳴簡斜放于地面,演奏者左手扶住筒身,右手持簧管于筒中進行吹奏;演奏中、高音芒簡時,演奏者左手提著共鳴簡,右手執簧管進行吹奏,可以邊舞邊奏。芒筒音色渾厚雄壯。弱奏時又圓潤柔和;倍低音芒簡在演奏時,聲音就像排山倒海,滾滾而來。在幾里之外都能聽到。
在侗族和苗族的民間,每當節慶、婚喪嫁娶、蓋新房或者僅僅是農閑時也常演奏芒筒。低音和倍低音芒筒大部分由男子吹奏,高音、中音芒筒則男女均可演奏。
(責任編輯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