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慶
摘 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作業練習起到十分重要的知識鞏固作用,它能夠反映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也能夠展示文化內涵。在新課改教育教學形勢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作業練習形式,使其符合當前社會發展要求,體現出拓展性。只有具體拓展性的課堂作業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本文結合自身多年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體會,對新課改下小學低段語文課堂小語拓展性作業設計進行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作業練習;拓展性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能夠有效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能夠反映學生學習成果,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一種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的課題學習。但是從目前來看,練習占據了很大部分學生課堂學習時間。教師布置的作業練習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重理論而輕實踐,盲目追求數量,忽視練習質量,只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教師應重新全面認識語文作業的意義,賦予它新的價值。
拓展性作業就是在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向課外延伸的作業。拓展性作業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多元化特點,可以給學習更多的選擇性,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難度都具有可針對性。下面結合自身教學體會,就如何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拓展性作業談幾點建議:
一、趣味性設計,激發學生作業練習興趣
新課改要求課堂作業練習靈活新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的練習課題,擺脫傳統練習模式束縛,徹底解決簡單重復問題,用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的練習形式取代原來枯燥繁瑣的練習模式。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設計以下作業類型:探究型作業;創作型作業;演說型作業。
(一)探究型作業設計,通過查閱打開知識寶庫
陶行知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探究型作業旨在豐富生活體驗,培養探索精神,提升綜合素質。可以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訪談,可以走近大自然進行考查探究,也可以運用實物實地考察或論證。像在學習課文《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書籍、電視、網絡上收集一些關于春節的知識,認真記錄下來,然后到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從而更深地了解春節的象征意味和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
(二)創作型作業設計,通過繪畫發展形象思維
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放學了,放假了,小學生們都盼望著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去回歸大自然,去品味童年。因此,應經常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喜歡讀的讀,喜歡寫的寫,喜歡畫的畫,喜歡說的說等。像在學習課文《跑進家里的松鼠》時,本人在課堂中就要求學生動手畫松鼠,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課文內容,甚至可以背誦課文。這類課堂作業練習既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鞏固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鍛煉其形象思維能力。
(三)演說型作業設計,通過表演展示學生才能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把身體訓練和精神訓練變成一種交互娛樂活動,也許會達到最佳教育效果。”這十分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愛表現的心理特征。作業形式可以設計為演課本小品劇,看圖講故事,課文內容的續說、漫談,詩文吟誦。如在《藏戲》一課中,老師簡單講解下藏戲的表演特點和要點,可以布置學生嘗試性的進行角色表演,并演出各自藏戲的特點。表演練習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華,滿足其表現欲望,同時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
二、差異性設計,提高學生作業練習效果
為調動學生做課堂作業練習積極性,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練習時要注重創新,從學生實際出發,提供差異性的練習設計。
(一)數量上有分層,適當性選擇
練習數量要有層次區分,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適當增加或減少基礎練習。這樣可以給予那些優秀學生更多自主時間,中等生也可以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二)難度上有區分,針對性選擇
練習難度要有層次區分,即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素質能力差異,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和發展目標,滿足學生個人發展需要。
(三)挑選上有自由,自主性選擇
練習應該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是對分層性原則的進一步發展。教師應該認真觀察,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課堂作業練習設計應盡量多元化,讓學生按照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做到因材施教。
三、多樣性設計,鞏固學生作業練習成果
語文教材保護了系統知識,具有一定層次性,這也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基礎知識能力培養。課堂作業練習設計要圍繞“聽說讀寫”基本目標展開,通過課堂作業練習鞏固學生學習成果,讓他們進一步理解教材知識。
(一)以聽為主,創新形式
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傾聽習慣,以及靈敏洞察力、思維反應能力。像學習《湯姆·索亞歷險記》時,教師可以布置聽故事練習,讓學生聽老師講故事,或者自己收聽錄音機里的故事。
(二)以說為主,創新形式
讓學生把上課所學知識向同桌朋友講解,有利于加深知識理解,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在學習《跑進家里的松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到書籍、報刊上收集故事,然后向老師和同學訴說。
(三)以讀為主,創新形式
主要是為了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面,從小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關于教材內容的文章或者其他書籍、報刊。像三上編寫動物童話故事,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閱讀、收集有關資料,然后相互交流。
(四)以寫為主,創新形式
寫能夠體現學生綜合學習能力,集中反映了學生語文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續寫故事結尾,或者運用所學知識來描寫日常生活等等。
四、結論
課堂是新課改的主要陣地,而課堂有效性的作業練習起到重要輔助作用。怎樣設計拓展性作業練習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其創新意識能力,讓他們自覺主動參加并體會到學習樂趣,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們應徹底改變枯燥繁瑣、單一重復的傳統課堂作業練習模式,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創新性,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空間,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培卿.從課程開放視角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5期.
[2]王建榮.探究小學語文拓展作業的合理設計[J].學苑教育,2015-12-15.
[3]林燕惠.試論小學語文課堂的拓展教學[J].學周刊,2014-10-25.
[4]胡節.用“求新”的思維拓展小學語文作業的空間[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06-30.
[5]駱媛.小學低段語文練習設計三步曲[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年10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荷葉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