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細化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特別是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校的學生數量也就越來越多,各中職學校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擴招以及中職學校自身的一些原因,導致中職學校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在求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良習慣,這不僅影響了中職學校的發展,更對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成長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所以教學的主體——中職學校就應該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出發,針對學生的不良習慣,找準原因,加強轉化,從而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為中職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職學校;不良習慣;轉化研究
中職學校是為我國培養應用性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擔著文化傳播、技術培養以及人格塑造的重要教育使命。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實行擴招政策以來,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就持續下降。不管是學生學習能力、行為習慣和自我約束能力都呈下降趨勢,這對中職學校的轉化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同時也增加了學生不良習慣的幾率。所以,校方應該制定出相應的轉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中職學校學生的不良習慣,引導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保障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中職學校學生不良習慣的具體表現
中職學校的學生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比較大,包括考試的失利、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別人對自己異樣的眼光以及自我否定,都會讓學生出現很多不良習慣。通過對中職學校學生行為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中職學校學生大致有以下不良習慣:首先是道德失范,包括行為習慣、語言文明以及信用缺失等;其次是課堂不良習慣,由于中職學校生的學習能力普遍不高,自我約束能力也不強,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愿意參與學習,在課堂中經常會有小動作,比如玩手機、看雜志、講話等等,這些不良習慣導致了課堂不能很好地進行,降低了課堂質量;再次,網絡不良習慣。由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科技的日趨成熟,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現在的學生幾乎是一人一個手機,這為學生以手機為載體進行上網提供了便利。在網絡中,中職學校生由于自身的約束能力不強,極容易發布一些不當言論,傳播色情、暴力甚至是反社會的信息以及盜取他人的隱私進行網上傳播,給他人、學校以及自身的生活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對中職學校生不良習慣的轉化探究
以“加強教育引導,強化過程轉化,完善預防機制,注重工作實效”為原則,建立行為失范學生的教育轉化機制和違法犯罪預防機制,有效促進行為失范學生的思想進步和行為改進,預防和減少更嚴重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切實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1、強化轉化與教育。
(1)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切實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明確分管領導,強化以學生科、團委學生轉化老師和班主任為主體,以德育干部和教師為骨干的全員育人隊伍,明確崗位育人責任。對轉化薄弱、問題較多的班級,建立校領導和中層干部蹲點制度;對行為問題突出的學生要專人包點做好思想幫教和行為引導工作,把德育滲透到教學、轉化、服務各個環節,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2)建立聯系人制度,專人結對幫教。第一幫教聯系人為班主任,其職責為:將學生違紀情況與所受處分及時告知家長,爭取家長對學生幫教轉化工作的配合;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定期與學生談心、談話,并做好談話記錄,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指出其錯誤的性質與后果,使其認識錯誤并積極改進;加強對違紀學生的考勤轉化;與任課教師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上課及學習情況。第二幫教聯系人為學生科專職老師,其職責為:負責行為失范學生的預警溝通工作,找違紀學生進行談話,指出其錯誤的性質與后果,并要求其積極改正。
(3)充分發揮團組織和學生會的作用,開展幫扶活動。一是充分發揮團組織的作用,有組織地開展“結對互助”活動,一個團員負責一個青年學生的思想幫助工作,團組織集體重點幫助行為失范學生。二是充分發揮學生會的作用,開展“爭先創優”、爭當好學生、好團員、好青年活動和有益于學生成長進步的公益活動,使失范學生的思想在活動中受到感染熏陶,促進其轉化進步。三是動員全校學生團結一心開展“互幫互助”和“一幫一”活動,組織開展學習競賽、爭當文明學生等活動,形成“學生人人都是思想教育工作骨干,人人都會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使每位學生在校期間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使行為失范學生在行為失范之前有人知,失范之后有人幫。
(4)開展心理溝通與談話,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由學生科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聯系人或心理咨詢老師與學生進行定期心理溝通、咨詢、談話輔導,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咨詢及朋輩互助活動。開展此類活動時營造和諧融洽氛圍,注意善解人意的尊重和實事求是的評價,運用真情實感,把握有的放矢原則,觸動心靈深處,激勵學生內心發生追求進步的愿望和個性閃光點。
(5)建立家校信息溝通平臺。通過網絡、電話、信函、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同學生家長建立經常性聯系,開展家校共建活動。
參考文獻
[1] 劉谷生,尹莉莉.高職學生行為失范的成因與規范策略[J].企業導報,2015,09:95+97.
[2] 張英麗.學術生態視域下大學教師職業道德失范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09:44-50.
[3] 劉春華,李祥飛,張再生.不同類型高校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信息獲取比較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47-153.
[4] 戎華剛.高校教師學術道德失范的內部動因探究——基于18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11:72-74.
[5] 張學.90后高職生課堂不良習慣轉化策略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