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艷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作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51—01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朗讀能使生硬的文字變為立體的聲音,將文字所表達的感情變得生動形象,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對朗讀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更加了解朗讀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多鼓勵學生朗讀書本的文章,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完成語文教學的目標。
一、朗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教師應該通過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然而目前在我們國家的教學中,過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且仍然側重于培養學生寫的能力,因此對于其他方面的培養嚴重不足,在這種環境下朗讀能力的培養尤其容易被忽視。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如何朗讀文章的時候,要求讀通句子,即教會學生正確朗讀字音,不增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反復地見到字詞,對字詞的識記達到熟練的程度,加強對字形的認識,進而達到識字及識詞的目的。通過多次反復的朗讀,讓學生的朗讀正確、熟練及流暢,從而加強學生的語感。基于這個基礎,教師再加強對學生的教導,使得學生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樹立學生自覺自愿朗讀的好習慣。
語言的學習要依賴語言的自身感知和累積,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以老舍先生的《草原》為例,老舍先生用自己親身的感知向我們描繪了草原的天與地,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們一遍遍的重復朗讀,從草原上藍藍的天、綠綠的草,以及藍天上的白云朵朵,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美麗的情景用心體味“那里的天格外的藍,空氣是那么清新”,體味“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人的一生記憶力最佳的時候就是小學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使用教材教會同學們朗讀,以及熟練的背誦,使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直接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累積語言素材,學會各種不同的表達語言的方法,從而學會如何使用相應的語言文字去表達學生自己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感受,進而發展語言。
二、學生可以通過朗讀更好地理解文章
朗讀的時候要帶著感情,讓進入大腦的聲音帶來強烈的畫面感及形象感,使學生們的想象力得到激發。學生通過采用輪換讀、齊聲讀、分角色讀、指明讀、朗誦、領讀這些方式,在讀的同時進行思考,把讀和思考融合在一起,在此過程中賞析文章的語言文字,理解文章中的內容。以《小壁虎借尾巴》這篇文章為例,可以先叫幾個同學上臺表演,出演小壁虎的學生生動形象的表現可愛天真的小壁虎,在自己斷了尾巴可是卻又沒辦法借到尾巴的時候難過的心理活動,以及之后發現自己長出了新的尾巴的時候高興的樣子。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有積極性,并結合日常累積的朗讀經驗,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通過朗讀的方法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閱讀教學的成果也更加顯著。
三、提升說話及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朗讀
朗讀文章對提升口頭表達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是理智地理解,而且要親切地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已化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大量重復的朗誦閱讀有利于培養較好的語感,內化語文教材的有利方式就是背誦,背誦可以積聚在朗誦過程中培養語感。大量重復的朗誦閱讀可以給學生們帶來“出口成章”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累積的豐富的詞匯及優美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寫作時發揮著模仿和借鑒的作用。將正音、變形釋義和識字在朗讀時合理地融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起到熟悉句型、累積詞匯、規范口語和洗練語言的作用,從而使平時的說話習慣變得清晰流利而又充滿感情。如果曾經背誦的文字,在寫文章時合理運用,這樣寫文章就能做到呼之欲出。前任所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現實情況當中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可以加強學生閱讀書籍的興趣,提升學生說話的水平及能力,同時在寫作這方面也能夠積聚充沛的感情。朗讀還幫助學生們學習了解更多的信息,使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知識領域也大大拓寬了。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