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怡
【關鍵詞】 新課程;教學設計;教學任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自我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75—01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是對整個教學的規劃,是在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基礎上,統籌全局,設計出的教學方案。一節課的設計直接關系到課堂效率,甚至可以影響到學生的自身發展。所以,好的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教學設計除了要考慮知識的重點、難點的講解和教學過程所安排的邏輯外,還應該體現對學習環境的創設、學習情感的培養、學習方式的指導和學習策略的關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任務明確
l. 教學背景。教學背景分析是教學的起點。首先,了解學生在知識技能上已達到何種程度,對于本內容的學習所需要的情感態度和學習方式都有哪些準備等等。也就是從學生的原認知水平、認知態度和認知加工能力幾個方面來認識教學對象。其次,對于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在環境的設置上,當前已經有了哪些準備?在教學任務分析中,還需要進一步對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況再作出更明確的分析。
2. 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載體。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師不僅僅關注教材分析,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考點方面,還應該關注與學習教材內容有密切關系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為此,要充分徹底地分析所教學的內容,應該針對培養目標,綜合學生認知結構相互作用的形式、特點、規律、知識結構圖到學生學習能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去進行學習重點、難點的分析。
3. 教學對象。學生是分析教學任務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難點是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思維規律和特點決定的,因此,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學生學習心理、思維障礙分析,結合學情考慮學生在學習此內容時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難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策略恰當
1. 教學組織形式。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們應該改革單一的同步教學形式,形成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同步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的最優組合,構建氣氛民主、便于交流的開放性課堂,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改變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
2. 教學方法。教無定法,教學有規,課堂教學的成效高低,其評價的著眼點主要是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并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這就提醒我們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中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或指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讓學生通過所設計選擇的方案,進行逐步探討得出結論。
3. 學法指導。(1)制訂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2)制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3)制訂促進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策略。
4. 教學媒體。媒體作為教學環境設計的一個部分,不是獨立地存在于教學之中,而是與教學方式結合在一起成為教學策略的主要因素,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對媒體運用設計存在的問題,如,所選擇或制訂的教學媒體與本節課的主題聯系不當、華而不實、喧賓奪主引起注意的混亂,從形式上看很生動、很美觀,而內容卻無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等等。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不能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三、教學過程縝密
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教學設計是以目標為導向的,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目標的達成與否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反饋調控來實現的。而預期效果的設計便是實現反饋調控的一個關鍵的手段。另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能夠使教師在目標指引下理性地進行教學,因此,對于每一環節中的教學目的也應該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在過程設計中,要增加教學目的這一要素。
四、自我評價準確
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為了實現這一功能,教學設計的自我評價是教學設計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學設計的評價,可以通過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在設計完成之后設計實施之前,對自己的設計進行預測,這樣能夠幫助設計者在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教學事件,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設計的二度創造。二是在教學活動之后進行的教學設計的評價,目的在于總結設計的得與失。理論上再合理的設計只有經過實踐檢驗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過這樣的反思性評價的設計,才是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設計。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