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東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小學中高年級設置的一門新課程。課程資源是學生與課堂信息溝通的紐帶,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有效實施該課程的重要保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要突破教材概念的局限,尋找廣泛的課程改革支撐與保障。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是廣泛與多樣的。因此,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正確的認識與理解課程資源的概念與特點,遵循的原則和途徑,及其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概念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旨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樹立探究求索精神,養成熱愛生活良好心態綜合性課程。其承擔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豐富學生經驗和情感,發展知識與能力,加深學生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認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價值觀的功能。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就是形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因素來源以及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實施條件。《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要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將學校資源、社會資源有機的結合。”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特點
2.1教學內容的綜合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為基礎,樹立學生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對于生活有良好的心態。所以,它的課程范圍很廣,不僅涉及了政治、自然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包括思想教育、科學教育、家庭教育等內容。使“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社會各種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實現”。課程的綜合性也決定了課程活動資源開發的多樣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課程資源,只有真正與課程和教育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有效的課程資源。
2.2教學的實踐性
《品德與社會》涉及著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內容,因此,課程中社會實踐活動必不可少。教學中,教師應主動挖掘課程資源,課堂中在多種形式教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實施應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用眼觀察,用耳聆聽,用心感受。不知不覺中,明辨是非,洗滌心靈,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全面提升道德修養。
三、《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遵循原則
3.1 教育性原則
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過程應該是基于教育的心態,基于開發的心態對于一切的文明成果進行借鑒與利用,從而能夠在進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有效的利用盡可能多的課程資源。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資源的教育性的原則,使得資源起到教育作用。
3.2 開放性原則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開放性包括類型的開放性、空間的開放性和途徑的開放性。品德與社會的開放性就要求對于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要進行教材的拓展,一方面選擇對于兒童學生既有意義,又感興趣的題材。對于課程的時間則需要基于實際的情況,允許進行時間的科學的調整,從而使得教學能夠得到延伸。教學空間應該突破教材使用的局限,突破教室的局限。對于課程的開放性而言,對于教材的是開放性的文本還是活用的文本,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另外,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放性也要求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教材的使用具有開放性。實際上,基于課程標準進行開放性的教材的編制,為教師創造性的開放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3.3 針對性原則
對于教學過程中,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目的就是能夠使得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可以順利的實現。因此,進行考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對于課程目標必須明確,對于和課程目標相關的各種的課程資源進行認真的分析,對于各自的特征以及性質進行認識與把握,此時,才可以使得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得到保障。因此,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開發必須按照上述目標有效的進行。
四、《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
一般來說,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4.1調查學生的興趣類型和活動方式
研究青少年的普遍興趣以及能給他們帶來歡樂的各種活動。既有利于發現多姿多彩的不同獎賞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刻苦學習和取得良好成績的信心,也可以啟發教師打開記憶的寶庫,從自己以往與學生交往的經驗中挖掘出大量的有益的參考資料。
4.2 挖掘教師的自身資源
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教師的自身素質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利用程度和發揮效益的水平。教師在課程的設置與安排、課程的內容取舍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作為課程實施的組織者、開發者以及課程資源利用的主體,任課教師本身就是最豐富的課程資源。
4.3 其他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主旨在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發展學生的社會性,使其具有愛心、責任心。所以品德與社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生產相結合,要合理開發利用社會、家庭中的課程資源,并在教學時合理利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學生們也無時無刻的接觸到媒體與網絡的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上資源來豐富充實課本內容,使內容更加貼切與豐滿。
五、《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5.1課程資源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體現了對學生發展的促進。首先,課程資源的豐富性以及開放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直觀、易于理解的信息,這是教科書以及教輔資料無法提供的。其次,課程資源包含了學生的感受、經驗、興趣、知識等。學生在各種課程資源中實現了自主學習與探索,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5.2 課程資源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促進教師發展是課程資源的另一價值體現。新課程更加重視教師對于教學以及教育的手段,而課程資源開發,引導者是教師,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對于校外的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基于具體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教師進行各種課程資源的挖掘與利用。課程資源要求教師素質提高。課程資源的不斷豐富,使得選擇的難度增加,因此,課程資源使得教師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
總之,隨著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為把學生培養成社會合格的公民,我們要注重創造性地開發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加以關注,釋放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