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樹華
【摘要】 教學傳授者在傳道授業的實踐過程的“講”,需要參與課堂的群體與之深入的積極配合和主動反應,其“講”的成效,需要借助于參與群體的現實表現以及實際成果等來呈現和展示. 他們之間的“學”與“講”之間是一個相互交融、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過程. 本文作者現對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學講教學活動的思考和認識做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 小學數學;高年級學生;學講教學;思考;探析
學生主體的”學”和教師課堂的“教”二者之間,不是互不相連,各行其是,毫不交叉的過程,而是相互交融、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過程. 教學傳授者在傳道授業的實踐過程的“講”,需要參與課堂的群體與之深入的積極配合和主動反應. 其“講”的成效,需要借助于參與群體的現實表現以及實際成果等來呈現和展示. 學生在課堂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其“學”的活動,需要教師進行科學指引和高效點撥,同時還需要其他學生個體的協作和幫助. 處于高年級階段的小學生群體,其掌握獲取學習的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學和講之間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如何處理好“學”和“講”二者的關系,實現二者之間深度融合、相互包容、相互促進,需要教學工作者進行認真反思和研究. 鑒于這樣的認知,本人現將自己對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學講教學活動的思考和認識做簡要論述.
一、“學”與“講”應有各自活動空間
教育實踐學指出,只有將教師的”講”空間和學生的”學”時機這二者進行充分的拓展,才能達到學講雙贏的目標追求. 在實際講解進程中,教者必須為自身的“講授”活動預留出一定的活動時間,并且還應該為小學生的“學習”實踐騰讓出一定的實踐時間,讓它們二者之間的內在特點和外在特性得以有效的展示和充分的呈現. 高年級小學生經歷一定時間的學習錘煉和培養鍛煉,逐步形成了學習數學、解析案例、思考研判的方法和經驗,對數學知識點或數學案例的認知和解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悟,“自主學”、“獨立學”的單獨學習活動愿望更為強烈. 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講”活動和學生的“學”之間要各自保留獨立空間,教師的“講”不能取代和代替學生的“學”,應該讓教師的“講”占據一定的空間,切實做好數學知識點定義、性質等相關內容的講授活動,為學生自主“學”打下基礎和條件. 同時,提供小學生獨立“學”的時間,有利于小學生更好地對教師所講數學內容的“消化”和“吸收”. 如在“比例的應用”一節課“比例的應用”知識點內容講解中,教師采用“先學后講”模式,組織他們進行知識點探究和認知的“先學”活動,通過自身的研讀教材、理解概念等活動,讓他們對“比例的應用,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知識點內容有一個粗淺大概的認知和理解. 在此基礎上,讓小學生進行相關習題的實踐活動. 以此為抓手,了解和掌握他們自主“學”實情. 教師在“后講”環節,針對他們“先學”中的學習情況以及完成練習問題的實際成果,進行針對性、側重性的講解和指點,向他們明確指出:“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正確找出題中的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師與生在此模式的教學進程中,各自特性得到展示,其學與講活動有效銜接,推動進程.
二、“學”與“講”應有交叉互融環節
教育構建學認為,學與講二者的活動進程,包含了相互貫通、互為包容的特性,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各自為政,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相互依賴,是有效滲透、有效穿插、碰撞提升的進程. 教者在課堂講解教學進程中,要達到預定教學目標,要實現學習群體的技能素養提升,就必須處理學與講之間的內在關系,調整好學與講之間的活動狀態. 筆者以為,學教活動的雙邊特點、雙向特性,就決定了教師的課堂講解的“學”和“講”二者要科學的滲透融合在一起. 在參與者的“學”中,加入教師的有效“講”,促進高年級學生高效深入“學”. 在教師的“講”中引入學生的“學”環節,通過學講結合,討論交流,互動評判等,提升教師“講”的效率. 如“圓錐的認識”新知識講解環節,教師采用學講合一的方式,設計如下活動過程:
師:提問,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形如圓錐體的物體?
生:討論回答,(師通過多媒體展示).
師:通過課件引導學生對圓錐進行初步認知,并向學生展示圓錐的基本概念及性質特征.
師:組織學生根據課件展示,進行測量圓錐體的高活動,讓學生回答圓錐體有幾條高?圓錐體側面的展開圖是什么形狀?
生:進行探究、小組合作、集體討論.
師:總結歸納,揭曉答案.
三、“學”與“講”應有互補互促功效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課堂教學進程中會受到眾多不穩定因素以及突發情況的影響,超出預期的設想,導致教師課堂教學時措手不及. 另一方面學生群體由于認知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教師的實時指點和科學指導,從而形成正確的數學認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學科課堂教學中,正確認識學與講之間的互補特點,在設計和組織學與講活動內容時,生動展現出學講之間的互補性、促進性等特征,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突發事件或學生認知缺陷,認真“回頭看”,集中力量強化突發事件的解決和認知缺陷的修正,向高年級小學生講解出現不足的根源,從而在以講促學、互補互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贏.
總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技能和數學素養的提升,科學設置“學”與“講”的活動時機,讓學與講二者之間處于和諧融洽、互促互進的良好關系中,讓教師的“講”成為助推學生發展進步的“動能”,讓學生的“學”在科學講解下前行.
【參考文獻】
[1]俞秋霞.“結構建模”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J].教育,2011(09).
[2]莫吉山.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意見[N].畢節日報,2010.
[3]郝威.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學講模式效能評價量表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