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艾
摘 要 隨著各學科將探究式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教材與教學中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文學理論的相關工作者也正在探究如何運用探究式教學理論對傳統文學理論教學進行深入有效的改革。本文立足當前傳統文學理論課程的現狀,對探究式教學理論在文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上進行了一些試驗性的嘗試,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給相關學科教育者在教改活動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問題提出一些探究性建議。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 文學理論教改 研究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52
Abstract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literary theory related researchers are also exploring how to use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for in-depth course chang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situ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theory in the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ome attempts to te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experience to related disciplines education in teaching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search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以講授文學現象和文學規律為主的文學理論旨在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以及對文學作品中文學現象的分析評價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將相應的文學現象和規律應用到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實踐活動中去。在文學理論教學中,教材內容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學生無法親身體會理論要義,而且歷來沿襲講—聽的陳舊死板模式,這種不科學的教學模式越來越暴露出教學者與受學者雙重厭倦的弊端,嚴重阻礙了文學理論的教學及學科發展,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探究式教學這一理論由是美國教育學家于20世紀初提出的一種先進的教學理論,它指出了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靈活性及主動性,針對性提出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有效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這一開創性的理論一經提出便備受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迅速被應用到了實際教學中。①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引進探究教學理論至今已經基本全面推廣應用到了國家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中,而且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然而這種成效更多的體現在自然科學上,對人文理論類的課程還有待進一步開發。②
文學理論是中文系一門較為重要的理論指導課程,其課程內容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其自身學科也因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隔閡而使其自身的發展處于被動和滯后的狀態,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惑。探究性教學的理論應用到文學理論中就需要教師通過新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生以鮮活的實例從貼近生活的角度“探究”理解文學現象,這種新的“探究”具體體現在教材、教學、檢測的改革中。
1調整教學主題與內容
我國傳統的文學理論教材存在著諸如理論刻板古舊難以與現今文學氛圍、文學創作及文學教學相適應的弊端,同時由于在上世紀我國引進了大量外國文論教材,其中的形式主義文論、結構主義文論、闡釋學等等文學理論思想充斥文學及文學教育領域,人們在未能有效消化吸收并結合本民族的實際文化背景進行理論轉化的情況下盲目傳播,不免使我國的文學理論教學及研究陷入“水土不服”的境地。
同時傳統文學理論在教學及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實際操作和應用性,固持知識的靜態平面呈現而忽視知識的動態變化和多方位立體延伸。單純按照教材授課不免顯得空洞、枯燥,學生不易理解,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同時也缺乏實踐意義,因此,如果在課程設計及備課中將現有的教材編排結構打破,從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和最終目的角度出發,以文學現象牽引不同環節、方面的知識點,重新對課程進行專題化,并在課程的設計中針對性地加入一些能夠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將文學現象及知識引入現實層面上的板塊設計,以便學生能積極有效地將呈現出的文學理論知識整合到自己的知識構造中,完備自己的知識體系。③例如,在常規文學理論教材所設計的文學本質、作品構成、文學創作、文學發展、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這幾個理論板塊內容基礎上,將具理論性的板塊(文學本質、作品構成、文學發展)與具實踐性的板塊(文學創作、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交叉滲透,從探究性教學的理論出發,利用文學的理論對文學活動中的創作、鑒賞、批評進行分析,以對理論應用的分析來檢驗并穩固知識,將學生的注意力指引到自己敢于樂于參與到文學創作、文學鑒賞及批評中,以提高學生的文學實踐意識和文學素養。這種板塊交叉設計可以有效矯正知識點灌輸式的課程設計方式所造成的死板局面。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活動,不必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模式和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領悟能力和知識接收效果及現場反響臨時增減教學環節和內容深度及廣度。④
2創新教學過程與方式
探究式教學的理論重點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向以學生學為主體并增強師生對于教學內容的互動這一教學活動的深刻變革,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聽、想、說等思維活動及實踐活動為。具體的實施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2.1 情景教學,重視問答
相比于傳統理論性學科單向注入式教學的缺點,探究式教學多以提出問題的形式引導、啟發學生,而“問題”也就成了探究教學的核心理念。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針對文學現象或主題板塊設置貼切的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接近主題內容,同時也可以設置一定的懸念,誘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自始至終都貫穿在整堂課中,這種持續性的問題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中以“《裝在套子里的人》運用了哪些值得借鑒的文學創作手法”來引出荒誕夸張的文學創作形式其獨特的對比和諷刺效果。
2.2 積極討論,交流心得
認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針對同一問題、同一現象必然會存在不同的觀點,探究式教學將學生的發言權充分釋放出來,讓學生主動思考并將自己的勇敢的拿出來。同時當不同的觀點呈現在課堂上時又會引起學生對自己觀點的反思和校正。例如,在課堂上提出“如何理解‘審美泛化對文學帶來的威脅?”“大話文化之于經典”之類的命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組成正方反方對某個話題進行辯論,辯論中可以自述觀點也可以采用問答方式,這種觀點交鋒的方式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現場思維和清晰條理的思路,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觀點,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加強同學間的互相了解。當然辯論的形式比較耗費時間,平常較多的可以采取自主發言或者小組討論的方式。最后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領會程度做出總結,以此來具體操作課程的傳授過程。⑥
學生都是需要肯定與贊揚作為動力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觀點中正確的或新穎的地方大方的予以肯定,并鼓勵學生多多思考,積極獻言
2.3 拓展教學,延伸課堂
在課堂上針對某個理論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尤其是針對爭議性或較為開放的話題時,需要足夠的資料、論據來支撐完善自己的論點,同時也為了對論題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學生都要在課堂之外進行一定量的知識延伸,此時需要教師對資料搜集的方法、途徑等進行指導,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并鼓勵學生對議題進行縱向深入探究的同時在橫向多學科領域的方向上做一定限度的努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操作能力,讓學生貼近生活去理解文學理論的實踐意義。教師在授課時也可適當拓展文學理論的外延,注意文學與歷史、社會現象、哲學、人文學科領域等的關系,將文學理論的社會意義呈現出來。⑦如,引導學生探究“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小說的主題思想及流派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影響”;利用多媒體電影展現文學作品,探討文學美學對視覺美學的改造以及兩者的交叉滲透影響。
此外在形式上也可做一些可行性的創新,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可以產生情景相生的效果;創辦文學刊物和文學研究社團等課堂外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
3 豐富教學監測與考核
作為一門高校理論課程,對教學效果的實時監測與最終成績考核必不可少,而傳統的知識理論考試的單一形式并不具有全面綜合的監測效果,不能準確考察學生對理論的實踐能力、自主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探究式教學則針對學生的上述能力提出教學考核應該是靈活且多元化的。而科學的考核應該包含課堂實時測驗和期末綜合考核兩個部分。
(1)學生的成績應該是有即時效應的,實時監測既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課堂積極性的反映同時也能作為成績評估及指導日常教學的重要參考,更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激勵自己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時刻。教師可根據學生日常在課堂的發言積極性、問題回答情況等情況設置平時成績,并按一定比例計入最終考核成績中;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要不定期安排一些書面作業或者討論性、思考性任務,并將這些作業、任務的完成效果反映到學生的平時成績中。(2)期末考試是教師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接受程度的重要監測方法,應用探究性教學的理論,在設計考試題目時要注意題型與題目內容的多樣性及實踐性,增設一些情景分析和論述題,以此檢查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思維的獨特性,以及學生對實際問題應用文學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分析和解決的能力,以確保教學質量檢測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 結束語
實踐證明,在我國不斷深入的教學改革中,探究式教學理論給許多學科的教學注入了生機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探究式教學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希望這種先進的教學理論能對文學理論教學提供更多的指導,引發更大層面上的變革,當然這離不開廣大教師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注釋
① 胡澤球.論探究式教學理論在文學理論教改中的運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6:14-17.
② 呂佳.文學理論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4.81:155-156.
③ 李冰燕.探究式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程中的實踐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4.1:138-140.
④ 楊軍.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探究式教學研究——以“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為例[J].商洛學院學報,2014.5:92-96.
⑤ 胡嶺.高中語文探究式教學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⑥ 吳兆民.從文學實踐中來到文學實踐中去——對大學《文學理論》課程的教改探索[J].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96-99.
⑦ 潘桂林.撕去“灰色假面”,回歸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文學理論”課程的教改思考[J].懷化學院學報,2006.10: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