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興
摘 要:設計出基于匹配高中地理課堂的主題活動,有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相關的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主題活動;組件;教學設計;《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課程標準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二、設計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合作式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形式。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需要學生有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落實到每一幅圖上,充分利用教材里已有的圖,同時結合多媒體進行演示。通過馬航失聯,各方合作“尋找馬航M370遺跡”的主題合作活動進行教學。
三、圖文編碼策略
采用分類(Classfy)、選擇(Select)、策略(Tactics)、線索(Clue)的CSTC法,對“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學習內容進行編碼。
四、學習策略
采用圖像(Image)概括(Summarise)比較(Compare)例證(Illustration)預測(Foresee)的ISCIF法,引導學生進行“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的原理規則學習。
五、主題活動
尋找馬航M370遺跡
情境導入:2014年,馬航公司的飛機航班號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飛往北京,但與管制中心失去聯系,且已確認墜毀,各國合作尋找該飛機遺跡。
組件1:聯合國氣象、海洋專家組
教師:馬航事件后,聯合國成立專門的海洋、氣象專家組進行分析研究各大海區的海洋水文。
講述概念: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即為洋流。
教師:請各專家代表匯報:寒、暖流的定義?
學生: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
(從低緯海區流向高緯海區)
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
(從高緯海區流向低緯海區)
組件2:各大區域的專家組:中低緯度海區附近國家、中高緯度海區附近國家、北印度洋海區附近國家
各大區域國家分成3組,都為協助尋找馬航客機殘骸的專家組,且得到聯合國氣象、海洋專家組送來的《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試圖探索馬航M370殘骸在每個大洋的漂流情況。
分別探討:中、低緯海區洋流的分布規律(南、北半球);中、高緯海區洋流的分布規律(南、北半球);北印度洋海區洋流的分布規律(冬、夏季)。
教師:顯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冬季)”,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同緯度不同海區和不同緯度同海區大洋環流的運動方向。
學生:聯合國氣象、海洋、各區域國家達成共識,研究得出飛機殘骸的運動方向。
各組派學生代表匯報對于本區域洋流狀況情況,匯報飛機殘骸可能在本區域的運動方向。
全球海域的洋流運動規律:
(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
(2)中、高緯海區——北半球: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逆時針環流;南半球:形成一支自西向東的西風漂流。
(3)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組件3:專家代表座談會——世界洋流運動的成因分析
各區域國家代表說明了某些飛機殘骸可能在本區域的運動方向,但究其原因,需要進一步探討。
教師:展示氣壓帶、風帶圖,指引聯合國氣象專家組與各大區域國家專家組探討成因。
學生:(1)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2)受陸地形狀的限制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洋流的運動方向會發生改變。
過渡:既然盛行風是洋流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要掌握洋流的運動,就要知道地球表面盛行風的分布。
顯示:動態演示全球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
(復習前面學習的有關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
學生:聯合國氣象專家組和海洋專家組聯手,回憶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
教師:馬航遺跡在中高緯度的太平洋海區并未發現。根據前面聯合國海洋專家組總結的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比較實際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圖的區別,進而精確的推測馬航遺跡,印度洋海區的國家代表,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國家代表需要特別留意,此處是重要的殘骸疑點。
學生:A、南半球中、高緯海區并沒有形成環流,而是形成一支自西向東的西風漂流(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原因:此區域幾乎都是海洋,無陸地的阻擋。
B、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原因:北印度洋海區海域面積小,受季風影響顯著,夏季盛行西南風,海水作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吹東北風,海水作逆時針方向流動。
教師:專家組在留尼汪島出現神秘飛機殘骸,專家正在仔細研究殘骸來源。
學生:如果最終證明確屬MH370航班客機,將和此前調查人員認為MH370航班客機在南印度洋終結的分析、模型構建結論一致。根據印度洋洋流的走向,在客機失蹤后,漂浮的殘骸可能最終抵達非洲東海岸,這也是留尼汪島所在的區域。
組件4:世界洋流模式圖的構建
教師:專家座談會結束后,馬來西亞政府外交發言人表示,對于飛機殘骸各種遺跡地址的方向的推測表示滿意,基于大眾對專家報道表示深奧,需要通俗的了解洋流規律,專家們便繪制如下簡圖:
學生:(1)理想洋流模式圖的構建:
(2)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的構建:
說明:橫線代表赤道,“8”、“0”分別代表洋流的分布情況,筆畫順序代表洋流的流向。
學生:每個學生動手繪制草圖,并熟記洋流的流向。
參考文獻:
[1]周慧.基于地理概念學習的組件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15,13:7-11+14.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