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亞
【摘要】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其品質修養"。這就要求教師將語文知識和美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文主要談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開發美學資源,進行美育實踐,發揮美育作用,通過美感、審美等教育手段,在重塑學生人格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文教育 審美教育 審美手段 學生能力
語文課本內容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美育資源,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學世界。它集各種美的形態之大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美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兼容著內容美和形式美。其作品中反映出來社會現實中的社會美和大自然中的自然美,比如有高山聳立的形態美、九曲黃河的線條美、百花爭艷的色彩美、歡歌笑語的聲韻美、魚翔淺底的動態美、萬山紅遍的靜態美等 ,還有那輕柔和諧的優美、奮發激越的壯美、催人淚下的悲劇美、詼諧睿智的戲劇美,以至于那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風格和意境美等,所有這些美又都在作為語言符號的漢字詞匯、句式、文風的形式構件之中呈現出來,令人嘆為觀止??梢哉f正是這些美的因素,蘊積著人類的智慧與經驗,以及在形成這些智慧與經驗過程中的艱辛,而為今人的進行美育實踐、人格重塑提供了無限的資源。
一、深刻挖掘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美育因素,引導學生捕捉美的視點。
審美對象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具體的、是可以感知的。帕克說:"感受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而且,它又是整個結構所依靠的基礎"。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直接感受作品的美,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用精妙的語言去表現春天,真是痛快淋漓! 就說那各種修辭方式、如貼切的比喻、精妙的擬人、鮮明的對比、適時的反復、氣勢流暢的排比,恰到好處的引用等,都是課文生動性與感染力所在;長短句的交錯使用,各種句式的靈活轉換,參差錯落,靈動和諧,怎能不令學生耳目常新。用詞的準確性、通俗性與形象性,體現詩人對語言經過錘煉的鮮活與跳躍感,語言濃重的感情色彩,形象意境的鮮活靈動,穿透學生的耳鼓,撞開學生的心扉,使之在美的享受與洗禮中,欣然吸納知識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和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審美特征。
二、巧妙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呈現語文的形象美,讓自覺的去"求知、向善、愛美"。
學生對作品美的感知的速度、深度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幫助其營造一種情境,并形成內化推動審美過程向前發展。聽錄音、配樂朗誦、多媒體課件的介入給課堂"情境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豐富了學生的感知認識和情感體驗。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目看文字,耳聽音響,再配上大屏幕的畫面,馳騁想象,會不由自主地融入課文的情境中去。學生如果進入了情境,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情境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誘發興趣,體察情態,產生感情共鳴,從而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功能,積極領悟作品的內在美。
想象在審美心理中的特殊功能表現為它能夠借助情感的推動,把審美的感知和理解連接起來。想象的基本形式是聯想。聯想和想象是作品藝術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聯翩,"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意境。閱讀文學作品,不是被動地接受,也需要展開聯想和想象,來品味作品中的想象和意境。由于閱歷和知識積淀的不足,學生在閱讀那些具有高度思想、藝術性的佳作時,想象力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發。如讀曹操的《觀滄?!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作者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象。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卻包蘊在這滄海之中,這是何等的氣魄?。〉髡呓y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未描述,這時老師就應指導學生了解一下"公元207 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臨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這個寫作背景,展開聯想,就可以體會到: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他建功立業的抱負,景和情緊密結合的特點。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學生只有在對歷史、社會及時代背景等等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有所依托。老師在學生審美過程中就要調動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去進行聯想想象,實現藝術作品的再創造,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愿望。
情感是審美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廣泛地滲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起協調作用,使整個審美過程滲透著情感包彩,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正是靠著情感的連接,才使得審美的主體與客體間產生共鳴。語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情感的海洋。教師必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于作品中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傳染給學生,例如學生對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非常喜歡讀,但這不僅僅使一個荒誕離譜的笑話。教師要引導學生識別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本質,確立正確的審美意識。為什么兩個騙子能用一句話就封住了皇帝和所有大臣的嘴?為什么騙局能轟轟烈烈的持續,直到游行大典完畢?腐朽的封建王朝,誰都想保持權力,不惜自欺欺人自作聰明,卻都個個愚蠢可笑之至,虛偽之極。作者對這種社會的丑惡予以無情的鞭撻,同時還告訴人們保持童真,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觸動,上升到理性上就是:說假話無恥,說真話光榮。
教材中有許多篇章寄情于理,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生動的描述寄寓深刻的道理,藉此培養工了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凈化了學生的心靈。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者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就選取了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行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這時在這些景物、意想的指引下教師啟發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感知、想象。
把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貫穿于語文課堂教育之中,學生通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感知到美好,領悟到含蓄,融會于情境,呈現出愉悅。在審美認識中想獲得更加豐富的美感 更為深刻的認識、把握住對象本質,使審美主體進入審美對象所蘊藏的完整的意蘊、理趣等深層次、并調動全部,心智盡可能地開發、創造,才能達到更高的層面上,將審美活動推向更高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