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父母是兒女第一任教師,更是終身的教師;家庭是人的第一課堂,也是終身學堂;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是最為嚴重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溺愛;拜金主義;體罰
父母是兒女第一任教師,更是終身的教師;家庭是人的第一課堂,也是終身學堂。古有“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等故事,都說明家長的素養、家庭的環境,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息息相關、處處相連。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或多或少的缺點或不足。重要的是家長能及時發現并及時進行教育。就像小樹的枝杈,需要及時修整,才能成材。通過我們課題組的調研,發現我們學校所轄范圍的農村家庭教育現狀。
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二、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據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更大。凡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三、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兇
體罰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里,家長們理由萬千,“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
四、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奮讀書。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自由生長”。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后果都是不盡人意的。
馬克思在1837年給父親的信中說:“還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著、溫暖凝集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子女的心靈之花,只有得到父母心血的滋潤才能開放。子女成才,離不開父母的深情愛撫和關懷。
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變遷,姐姐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當我們長大成人時候,才真正有機會重新反思過往的經歷對我們成長的意義。深入理解每一代人的歷程,就必須思考生活的時代,成長的環境。在認知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本身,只追求一種表面化的統一標準,還要通過各種鮮活的形式,直達孩子們理智和心靈的最深處,激起他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深思。孩子應該在成長的地過程中對身邊的社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承擔著培養任務的家長更應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向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