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舒平
摘 要:生物教師對一節課進行的設計要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要倡導探索性學習,要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要面向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取教學素材,讓學生想學、樂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科學素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初中生物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在生物學課堂中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一個漸進的、積累的、滲透的過程,通過一些具體知識的講解和探索,靠學生內化生成他們理性的思維習慣、積極的科學態度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如果想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讓這些生物科學素養在學生現在和今后的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那么生物學課堂的教學絕不可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因地制宜地選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學素材來作為學生探索和研究的對象,這樣學生才能有興趣去了解、去探索。自然界的生物豐富多彩,內容繁多,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恰當地選取現實生活的生物學素材為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服務呢?筆者簡要地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平時多觀察、多積累、多記錄,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教學資源庫
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了解本地的鄉土人情、氣候特點、主要產業、主要物產,注意觀察生活,從生物學角度審視周圍的主要植物、動物和生物學現象,這些也是學生要面對的現實世界,他們看到的只是表象,不知其本質,教師則可以用生物學專業知識去解讀它們。這是一個長期的素材積累過程,只有在平常多積累形成自己的教學素材庫,在相關知識出現的時候才有選擇教學素材的空間,沒有自己積累形成的教學素材庫作為支撐,運用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只是空談。
例如,我在講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一節“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時,就充分利用了學校的校園植物資源,將課堂搬到了操場上,用活生生的植物作為教學素材,學生通過現實情景中的觀察、比較,很容易就記住了各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時也感受到了校園在這些植物的裝扮下的美麗,由此加強了他們保護植物、維護校園環境的意識。當然,這樣的校園開放課能上成功的關鍵在于我對校園中的植物情況掌握得很清楚,因此才能運用自如,有問有答。
二、課堂上導入新課的素材盡可能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情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教師越來越重視一節新課的導入部分,都試圖通過它們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迅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在多年的聽課過程中,我發現,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那些選自于學生真實生活的素材,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的熱情,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發言更積極,因為這些事物跟他們的生活聯系緊密,他們更熟悉,他們也更關心這些事物發展的規律。
三、在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中,對于探究的對象如果能找到實物就絕不用多媒體手段代替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親眼所見等于識記百遍”,可見親身經歷所獲得的體驗更容易讓學生記憶和理解。教師在探究活動進行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動態,在關鍵點予以點撥和引導,形成流暢的課堂節奏,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通過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問題的設計上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盡量少設計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問題
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更愿意思考并回答那些需要用一小段話來解釋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又跟他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他們就更想去弄個清楚。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學生回答有困難時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做老師的要有等待花開的耐心。
五、根據學生所面對的現實生活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活化處理,使教材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我們身邊的生物學”這節課時,我沒有拘泥于教材所給的實例,而是抓住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重新選取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來組織教學,課堂上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一堂課下來,我幾乎沒有講多少,學生已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事情。
教師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作為教學素材,將學生引入現實的生活情景中,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既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思考,又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科學就在身邊,從點滴處逐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像案例中的教師那樣,將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糅進每一節課中,它是一個由量的積累然后達到質的飛躍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關文信,王立彬,范青巖.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汪忠.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