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 盧俊穎
【摘要】近年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逐步呈現,并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制約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本文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針對高職女大學生就業心理與困境原因提出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
![]()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和畢業生就業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受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而高校女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其就業困難的問題尤為突出。由于歷史、性別、年齡、身體條件等方面原因,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遭遇重重障礙,她們的就業之難已日益凸顯,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指女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上相對于男大學生而言處于弱勢地位,葉文振教授認為這是一種“同民不同工”或是“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機會不平等
就業機會不平等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應招機會不平等。在招聘中有用人單位存在只聘用男生的情況,甚至一些類似會計、人事、文秘等比較適合女性的工作,也因男生為稀缺資源而擁有優先錄用的優勢。另一方面是招聘錄用標準不平等。據調查,現在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女職員時往往帶有許多附加條件,如身高、戶籍、形象、婚姻、生育情況等,其中最“性別分明”的一點就是女職員在一定期間內不得懷孕,理由是生育子女要離崗撫養孩子,影響企業工作的連續性,增加了單位的成本支出。有些單位雖未做硬性規定,但一旦生育離崗,升職加薪都將受到極大影響。在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后,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加在意女性的生育問題。
2、就業待遇不平等
就業待遇的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同工不同酬,有些用人單位夸大了女性就業的負面效應,造成給女大學生擬付工資明顯低于男生,形成女大學生不合理的就低上崗。由于就業難度大、獲得報酬少或工作與自身能力不符等原因,使得女大學生所獲得的職業質量遠遠低于其職業預期,對職業滿意度較低。
二、高職院校女大學生自身特點及就業心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面臨社會、家庭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壓力,表現出一系列就業心理問題,致使她們在就業問題上出現嚴重障礙。
1、自卑和自大
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己的能力、學歷和性別沒有信心,不敢積極參與競爭,同時在求職過程中也會因為屢次遭拒而加劇自己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出現一些消極沮喪的心理障礙;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認識過于理想化,對工作待遇期望值很高,缺乏腳踏實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2、迷茫和等待
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由于對職場沒有做充分的了解,對自身也缺乏足夠認識,面對招聘信息和簽約時顯得無所適從,比較迷茫,也有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前怕狼后怕虎,不去積極爭取,等待學校的安排和理想的單位相中自己,表現出聽天由命的消極被動心理。
3、攀比和從眾
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看到其他同學選擇了條件較好的單位,認為自己不能比別人差,盲目的攀比心理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工作遲遲不能落實。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相對缺乏獨立性,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凡事喜歡從眾湊熱鬧。由于盲目應聘者本身態度不夠端正,缺少準備,往往屢試不中,影響求職信心。
三、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困境原因
1、用人單位期望值越來越高
高職院校的擴招使得就業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當一些用人單位明確提出“全日制本科學歷”和“男性優先”的基線時,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憂慮恐慌。“而就業市場機制尚未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規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公平競爭的就業新機制沒有真正形成,這都給學歷和性別處于劣勢的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1]
2、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部分專業設置不能有效地按市場需求來調適。往往是根據老師的條件開設專業,這就從源頭上成為了制約大學生順利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專業和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2]
3、忽視職業生涯規劃,自我定位不準
高職院校雖然設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大班化的教學使得學生中很少有人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重點課程,自身重視程度不夠。相反,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上,甚至出現只聽專業課的情況,導致自身職業目標不明確,自我定位不夠準確。
四、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解決對策。
1、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明確就業方向
高職院校應通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系統化,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加深對該門課程的認識及重視程度。并通過開展各類競賽、活動、講座、交流會等形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適當調整期望值,明確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
2、開展就業心理教育,加強就業指導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心理咨詢中心及心理輔導員,緩解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治療工作,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促進她們人格健康發展,幫助她們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影響。
3、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創造就業機會
高職院校應積極開放辦學、注重校企合作和長期合作關系,一方面,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較好地適應企業環境,感受企業文化;另一方面,通過長期合作關系,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保證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一批有實力的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吳煒.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就業心理誤區初探[J].出國與就業,2011(17).
[2]漆軍.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5).
[3]傅靜.從性別歧視的角度簡析女大學生就業問題[J].河海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