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羽
摘 要: 音樂欣賞課是新課改之后,師生都較為頭痛的課題之一。在所有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欣賞課這一教學領域一直都被視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提高音樂鑒賞力的有效方法。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系統的審美教育價值。它是以一定的音樂作品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學生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通過對這種音像的聆聽和觀賞,實現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美的感受和鑒賞,同時提高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學過程,通過教師簡明扼要、生動細致、富有啟發性的講解和提示,做到“以音樂為本,從音像出發,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將學生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的“聽”進入到了對音樂內在所表達的情緒情感的理解,從而上好一節成功的音樂欣賞課,改進音樂學習。
關鍵詞:音樂欣賞 學習方法 音樂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196-02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教育的全部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要條件就是讓他們接受美的熏陶,讓他們大量接觸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事業,感知廣闊的音樂天地。我國對音樂欣賞課的重視是在近二十年才開始漸漸形成的。在新課改之后,《音樂課程標準》提倡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欣賞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占有蠻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訓練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本身來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得以提煉和升華,情感也隨之加重。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從聽課到講課的過程中,我發現要想上好音樂鑒賞課必須要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如何讓學生有興趣的學習并欣賞到音樂,情感教學和技巧方法就顯得很重要了。本論文將舉例音樂鑒賞課的作品,從教師講解和欣賞音樂作品中出現的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法來淺談一下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
一、音樂欣賞課的現狀
1.音樂欣賞課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在欣賞與講解之間的矛盾
在進行音樂欣賞課中,以《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這高中音樂鑒賞第十單元這一課為例,由于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先對兩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較,對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概念性知識講解過多,而導致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沒有了過多的想象空間。而在欣賞中,又加以講解作品曲調、細節等,使得學生毫無興趣和注意力去自己判斷和欣賞。而相反,欣賞過多講解過少,學生則又大多表現很茫然,不知道作品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情感。
1.2學生音樂鑒賞力普遍下降
當欣賞完兩首《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音樂作品之后,教師讓學生積極發言所聽到的作品的場景、所想象到的作品背景時,學生的反應較為茫然,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普遍降低。在讓學生對比兩首作品的音樂風格時,大多數學生都不愿意開動大腦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更多的是等待別人的回答以及老師給出的“正確答案”。學生不愿、不想開動大腦去對音樂做出相對的反應是上課過程中,教師相對頭痛的問題之一。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想象力和鑒賞能力日漸下降。
1.3教師缺乏課堂互動過程
在講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兩首不同風格的作品時,教師對于作品的背景、作者、風格等知識講解較為枯燥死板,只是照本宣科的將知識一條一條灌輸給學生,教師急于讓學生理解很多概念以及作品的更多相關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導致學生無法做到主動地、自愿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而欣賞課中缺乏課堂互動,使得學生無法提升欣賞作品的興趣以及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
2.造成現狀的原因
2.1教師教學理念較為傳統
在以往音樂欣賞課,教師一直采用的是較為傳統的“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將知識一條一條灌輸給學生。由于擔心很多學生不能夠做到較為完整的理解音樂意義,往往就會用過多的語言去解釋音樂、解釋作品中的細節,結果導致學生反應相對麻木呆板,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沒有較強的求知欲,毫無自主學習能力。單一的聽取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概念及含義。那么學生只是記住了老師的解釋,而對于所欣賞的音樂作品本身卻知之甚少。
因此在進行新課前,可以采取情境導入的方法,以音樂欣賞為背景,播放音頻的同時讓學生去想象自己所聽到的場景是什么樣的,帶領學生走進對祖國河山熱愛的情懷,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并積極發言,讓學生了解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是否有誤差,然后再進行概念性的知識講解,將作品的背景原型、作者簡介、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等加以講解。以兩首作品的對比方式進行課程教學。
2.2教師講解過多,學生欣賞過少
欣賞音樂作品之前,教師先入為主的將作品分析提前講解給了學生,在欣賞前就用各種條條框框限制住了學生的思維,《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這兩首作品本身就是學生不熟悉的音樂領域,乏味的講解只會導致學生沒有了對于音樂的期待和興趣。純知識性或理論性的知識介紹應該要做到盡量刪繁就簡,教師要懂得抓住作品的特點和重點,言簡意賅,用簡潔的語言點到為止,讓學生更易理解,更易吸收所講的每一個重點,絕對不可一把抓,過多地講解。很多教師認為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時,應該先把音樂作品所涵蓋的內容講深講透,做到每一點都講到,生怕學生不能吸收和理解。結果講得多聽很少,學生失去了對作品的期待和興趣,在無形中抹殺了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積極性。教師無意識中,將自己的理解灌輸給了學生,強行讓學生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音樂,卻忽略了學生在欣賞這兩首作品過程中的主動性,導致學生普遍失去了對作品的想象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應該做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愿意欣賞,分組討論等方式來更加自主地、自愿地理解作品的意義,鼓勵學生多發言,積極地表達自己所思所想。
2.3教學設計缺乏創新
教師在進行欣賞課時缺乏教學技巧,講課呆板枯燥,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教師以間接經驗代替直接經驗的傳統教學方式泯滅了音樂課程本身原有的魅力,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教師在課堂中的課堂互動過少,讓學生主動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一般所見的欣賞教學就是教師播放音樂作品,然后完整聽一遍,再分段聽一遍,學生們通常都是正襟危坐,一節課從頭聽到尾,那么這節課的教學必然失敗,學生們必然毫無興趣可言。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參與,才是上好一節音樂欣賞課的必備方法。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這一課時,可以讓同學們在拓展環節一起歌唱對我國河山禮贊的歌曲,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達到了音樂教學德育教學的目的,通過歌曲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在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實現音樂新課程的價值所在。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加入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音樂本身,這才是一節成功的音樂欣賞課所必備的環節。
二、音樂欣賞課的問題解決方法
1.激發學生音樂鑒賞力
1.1欣賞為主,講解為輔
以老師講解為輔,在學生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老師加以簡單講解作品背景、作者、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去想象和自己所聆聽到的作品場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換位,以學生理解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自己動腦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多發言,多想象。
1.2進行引導式教學
讓學生積極想象自己所聆聽到的音樂場景,可以使得學生對于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起到強化作用。在內心就產生了學習主動性,做到愿意學習、愿意欣賞并且愿意表達。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對比《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兩首音樂作品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對音樂的聽覺和分辨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2.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教學設備
2.1音樂形式多樣化
通過教學我發現學生們會對視頻音樂更感興趣,聆聽音樂更專注。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去欣賞音樂作品音頻、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現在網絡的發展,大大豐富了我們的教學資源。如果只是單純的用耳朵聽,可能對于他們來說過于抽象。音樂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會使我們的音樂課形式多樣。
2.2豐富多媒體課件
豐富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掌握音樂作品的特點,使得學生對于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起到強化作用。這節課,老師在讓學生欣賞《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時,選用了交響樂團的視頻進行播放。這樣就可以用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的方法,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借助視覺的直觀現象來幫助聽覺去感知音樂,有利于學生對于音樂形象的理解和音樂情緒的表達。
3.以音樂作品為主題進行課堂活動
3.1課堂活動是音樂課的延伸
以《芬蘭頌》為例,欣賞之后會讓學生一起學唱“圣詠的主題”和《中國軍魂》的音樂主題,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在課堂中,學生的身體就是一種“樂器”,隨著音樂自由的運動每個人對于音樂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課堂活動是音樂課的延伸,歌唱歌曲這樣既能對音樂作品以及相關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記憶,也能靈活運用。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得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了快樂,不再覺得音樂欣賞課枯燥乏味了。
3.2課堂活動是音樂課的總結
課堂活動可以起到總結一堂課的效果,讓學生從心里喜歡上音樂欣賞課。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起到一節課的收尾,將本節課所學到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蘭頌》加以課題延伸,做一些與課題相關的課堂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空間更為廣闊。課堂活動是一種除了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外,更多的是把活動的主動權教給學生。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實踐,鼓勵學生音樂創造。課堂活動不僅能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加強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的興趣,而且還達到了師生營造和諧、愉快的良好教學氛圍的目的。
總結
音樂欣賞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育中較為困難的一個研究課題。1994年7月,國家教委下發了在普通高中開設“音樂欣賞課”的通知,改寫了四十余年我國高中不開設音樂課的歷史。“怎樣實現音樂欣賞教學的游戲化”這一問題以及改變教師不愿意上音樂欣賞課、學生欣賞不起來的現象在不斷的研究和創新中。新課改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教師就要轉換教學角色,把原來的課堂上老師教學為主體更換為學生為主體。怎樣在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品的作者,作曲作詞背景以及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情緒,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通過音樂欣賞課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探索、獲取知識,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想象力,挖掘其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方式下了解音樂,感受音樂,從而創作音樂,提高自己。
參考文獻
[1]根納季 齊平(俄) 焦東建/董茉莉(譯) 音樂活動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 2008.2;
[2]郭聲健 音樂教育論[M] 河南文藝出版社 , 2004.12
[3]袁善琦 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M]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4]吳躍躍 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研究[M] 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8
[5]劉沛 音樂教育的時間與理論研究[M]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6]江柏安 張介甫 音樂鑒賞[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7]郭聲健 音樂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