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利珠
摘 要: 科學是一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學科。科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呢?本文就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科學教學 微型實驗 科學小故事 諧音法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科學是一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學科。科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呢?
一、把科學小故事引入科學課堂
(一)新課引入時采用
一節(jié)課的開頭很重要,畢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習科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而落實科學知識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知識體系。科學小故事在這里就可以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既可為新知識鋪墊氣氛,又可為新舊知識鏈接埋下伏筆,有效激起學生的想象和參與意識。如在講月球時以嫦娥的故事引入,再問學生月球上真有廣寒宮、玉兔、桂樹和嫦娥嗎?這樣的引入馬上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整節(jié)課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堂的最后我們得出月球是一個荒涼的寂靜的沒有生命的布滿了環(huán)形山的世界,這樣學生的印象就會十分深刻。這樣的引入不僅有助于科學知識的展開,而且可宣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真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二)知識落實時使用
科學來源于生活,在傳授新知識時,如果穿插一些小故事,可以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如在講解青蛙的生長發(fā)育時,先讓一位學生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學生補充,然后整理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順序。問學生為什么小蝌蚪找媽媽的順序為:大魚-烏龜-大白鵝-青蛙,能不能換下順序?進一步提問如果是你是否會出現(xiàn)找其他動物為媽媽的可能?為什么?從學生的討論馬上就能得出青蛙發(fā)育的過程和特點,從而輕松獲得青蛙是變態(tài)發(fā)育的結論。又如在講解浮力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物體浸在水中的體積與排開水量的關系,引入烏鴉喝水的故事,學生馬上從枯燥的物理知識中解脫出來,輕松獲得應有的效果且印象深刻。
(三)便于知識應用
科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實際應用能力,科學小故事可給學生提供直觀且簡潔的載體。如在高速公路上有一輛失控高速行駛的大巴,為了車上乘客能夠平安脫險,請學生討論怎么辦。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最后選擇用另一輛沒有承客的大巴用相同速度與該車并行,然后把失控大巴上的乘客接過來的方法,這是利用參照物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像這種帶著生活氣息的科學小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活學活用,而且可以讓學生更愿意學科學。
二、諧音法讓學生巧記科學知識
諧音法就是把記憶對象按照相對或相似的聲韻母變化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形象思維,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jié)變成有意義的詞句,一經使用妙趣橫生,讓人回味無窮。在科學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學生難以一時理解而又必須記住的知識,這時候諧音法就可以發(fā)揮作用。它可以讓枯燥難懂的知識變得有趣而又生動,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記住這些知識。下面談談我在科學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電解水實驗
當講解電解水實驗時,討論到與正極相連接的這邊產生的是氧氣,而與負極相連接的這一邊產生的是氫氣時,很多學生因為沒記住,所以總會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錯誤不斷。這時候我利用諧音“父親養(yǎng)羊”輕而易舉地把這個難題解決。在這里,“父”代負極,“親”代氫氣,“養(yǎng)”代氧氣,“羊”代陽極,陽極即正極,此后學生就很少出現(xiàn)混淆的現(xiàn)象。
(二)巧記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原表是: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沒有任何規(guī)律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讓學生記憶比較困難。我教給學生一口訣:嫁給那美女,身體細纖輕,統(tǒng)共一百金。不久全班學生都能倒背如流。
(三)記元素化合價
當我們在學習八年級第二章的化學知識時,因為學生一直在記元素符號、原子團等知識,所以再記化合價就會覺得很有負擔。但是化合價又是必須記得的,這是我們準確寫出化學式的前提。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我把常用的化合價整理成八句口訣:鉀鈉銀氫+1價,鈣鎂鋇鋅+2價,氟氯溴碘-1價,通常氧為-2價,一二銅、二三鐵,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鋁四硅五價磷,單質化合價為零。在記+1價+2價時,我利用諧音“長大迎親+1價,給妹背心+2價”記憶,學生不久差不多就記住了。
任何一種方法當然都有其局限性。客觀地講,諧音法的適用范圍不廣,我們既不能否認它的實效性,又不能夸大它的適應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能動地學習,促使他們主動學習,逐步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三、利用微型實驗培養(yǎng)建模思想
科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模的過程,課堂的微型實驗可幫學生建立科學模型。“微型”不僅環(huán)保、經濟,最重要的是取材“少、小、易”,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取材“少、小”是為了攜帶、收發(fā)方便。這樣把科學學習的本質就是實驗真正凸顯出來,實現(xiàn)學生在做中學理念。下面是我做的幾個嘗試:
(一)磁體的性質
1.簡介:學生一般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的性質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平時上課在講臺上作演示實驗時,學生總是充滿期待,且躍躍欲試。這時我就想如果能夠給學生一些器材讓他們自己試驗、摸索,效果一定會出人意料。因此我就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讓學生自主探究。
2.準備的器材有:泡沫片一塊(3*30*40mm),塑料碗或一次性杯一只(盛水),已磁化了的鋼鋸條2根(3—5cm),粗鐵屑一小包(切割機下的鐵屑進行篩選,也可用大頭針或回形針等代替),記號筆1支。
3.過程:①研究磁極:把鋼鋸條平放在鐵屑或大頭針上再提上來,觀察吸引鐵屑最多的部位,重復幾次,就能得出磁極的定義,并知道一個磁體都有兩個磁極。②研究為什么指南北:把泡沫片放在水面上,再將鋼鋸條放在泡沫片上,用手輕輕撥動讓它們在水面上能自由轉動,等鋼鋸條靜止后觀察兩端指向有什么特點,用記號筆在指南的一端做上記號,把另一根鋼鋸條用同樣方法再做一次,這樣就得出磁體指南北的性質。③研究磁體間作用規(guī)律:將其中一根鋼鋸條拿在手中,讓任一端去靠近水面上的鋼鋸條的任意一端,觀察水面上的鋼鋸條運動情況,進行多次實驗。就可得出磁體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4.成效:可操作性強,學生積極性高,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配合我們的及時提問和總結,學生對什么是磁極、什么是南極什么是北極、磁極之間有怎樣的作用規(guī)律都能很快得出,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當然,還可以繼續(xù)研究磁體總有兩個磁極(折斷一根鋼鋸條)及磁化現(xiàn)象等。
(二)認識“磁感線”
1.簡介:磁感線和光線一樣都是為了方便理解而引入的模型,為了建立磁感線模型不至于突兀,必須分析磁體周圍的細鐵屑分布情況。但怎樣才能讓學生觀察到磁體周圍的細鐵屑分布情況,真讓我動了不少心思。從細鐵屑到磁分子模型;從幻燈投影到實物投影,技術、手段、方法不斷改進,但學生總是不能近距觀察,沒有感性認識,而引入課堂微型實驗教學則可解決這個難題。
2.準備器材有:細鐵屑一包,已磁化的鋼鋸條兩根。
3.過程:將裝有細鐵屑的紙包展開放在鋼鋸條的正上方,用塑料尺輕輕抹一下即可。
4.成效:①鋼鋸條因為是扁平的所以在操作上非常簡便。現(xiàn)象清晰就不用說了,某些學生應該能觀察到細鐵屑是立體分布的;②兩根鋼鋸條如果擺放得當,觀察“U”形(兩根異名平行放置)的、同名磁極之間和異名磁極之間的“磁場”都不在話下,然后就可以分析磁感線。
這樣的學習方式有許多好處,對一般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差的男生,理論知識不行而動手能力卻是他們的強項,在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時,他們就會特別活躍,因為這是他們在平時學習時難得的表現(xiàn)機會,甚至可以指導學習成績比他們好得多的學生。我們如果給予及時的肯定和引導,就為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提供了契機。毋庸置疑,“課堂微型實驗”的效果是明顯的,但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在開展“課堂微型實驗”教學時,課前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器材,還要進行必要的探討、挖掘和試驗,特別是實驗一定要自己先多做幾次。
四、“探究”讓科學課堂活起來
科學學習的核心是進行科學探究,利用科學探究可以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在科學教學中引入探究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學“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時,引導學生先回顧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獲取事實與依據-結論與評價-合作與交流,然后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手上的學具進行實驗設計并獲取事實與依據。最后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得出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有無鐵芯;(2)電流的強弱;(3)線圈匝數的多少。在整個合作與交流過程中,教師就是引導者,要關注小組各成員的分工與協(xié)作,使每人都有事可干。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參與度高,學習的積極性高,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掌握新知識且印象深刻。
五、“現(xiàn)代教育技術”讓科學課堂錦上添花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科學教學的應用中比傳統(tǒng)教學有更多的優(yōu)勢。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讓學生領略到生動活潑、色彩鮮艷、聲情并茂的畫面。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交互功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課堂容納量大大增加,同時使課堂變得絢麗多彩,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有趣而豐富,置身于這樣范圍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大家都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投入教學活動中。如:在學習《平面鏡成像》前,我精心制作了課件《猴子撈月》:一開始就播出一只只猴子手拉著手用盆子在撈井中的月亮的動畫,一邊伴著音樂,猴子們那憨態(tài)可掬的模樣馬上把學生的目光吸引,最后猴子們失望而歸的表情讓學生非常不忍,然后來了一只猴子的獨白:月亮怎么還在井中?在這里可以借機問:“誰能幫猴子解開疑團?”這樣今天這節(jié)課的主題就出來了。由此可見,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夠創(chuàng)設直觀動態(tài)的情境,創(chuàng)設想象聯(lián)想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趣悟道的情境,創(chuàng)設遷移思考的情境,創(chuàng)設啟迪心智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拓展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這樣的科學課堂難道你還能拒絕嗎?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科學教育的內涵在不斷地擴大,課堂教學方式也發(fā)生非常大的變化,由原來“授之以魚”逐步變成“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tǒng)的帶有律條色彩的教學方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新課程教學理念。探究式教學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開發(fā)智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使他們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潮流。當然,教師要恰如其分地把握課堂教學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教師善于閱讀、觀察、思考、總結,讓科學課堂充滿科學性、趣味性和哲理性。
參考文獻:
[1]鄭青岳.鄭青岳科學教育實錄.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郭元祥.課程設計與學生生活的重建.課程研究,2014,(1-2).
[3]陳歡慶,編著.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教程.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4]王香璞.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