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珠
摘 要: 幼兒園社會性教育是目前當地幼兒教育的弱勢,如何引起幼教工作者對幼兒社會性教育的關注和重視,是幼教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以實踐活動為依托是促進幼兒社會性教育的關鍵和途徑。本文從教育平衡的視角探討當前就我縣農村幼兒社會性教育發展的弱勢表現并進行歸因分析。
關鍵詞: 農村幼兒 社會性教育 發展弱勢 認知特點 實踐活動
專家指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指幼兒出生后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了解與初步掌握社會規范,掌握社會生活技能,處理人際關系,發展自主性,形成社會行為的過程。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程度不僅直接對幼兒的心理,行為產生巨大影響,而且關系到幼兒今后能否積極適應各種社會環境,能否承擔起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有的社會責任,因而對幼兒進行有效的社會性教育意義重大。許多專家研究表明,學前期在人的一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若某些方面的能力在幼年時期未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和充分發展,日后便難以彌補,其中社會性發展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方面,是幼兒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重要過程,所以幼教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就幼兒期社會性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農村幼兒園社會性教育發展弱勢及其歸因
多年來,我們所在地區甘肅省隴西縣農村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活動,處于嚴重失衡狀態,尤其表現在對社會性教育的不重視和認知模糊。我自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來,參與過無數次的各級各類示范課、優質課、觀摩課等公開教學活動,經常是語言、音樂、科學等課程占較大比重,而社會活動課的展示和操作基本從未出現過。在日常教研活動中,對社會課程從來都不作為重點進行交流研討,甚至對其認知范疇及目標都不是太明晰,就此不良現象的形成應歸因為以下幾方面。
1.當地教育相關部門及幼兒園領導對幼兒園社會性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影響保教質量的關鍵因素,如教師來源、課程設置、活動實施等方面缺乏規范,督導多停留在辦園的硬件和衛生保健方面。優質的幼兒教育資源(硬件、軟件等)首先滿足城鎮需要,尤其教師選拔制度,使農村幼兒園中焦優質的師資業流入城鎮幼兒園,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因此而失去最有效的保障。另外,教育“跟風”“趕時髦”的現象也存在。
2.教師師資及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水平較低,層次不夠,專業人員比率嚴重不足。不具備相比較有效的教學工具及表現形式,教學效果不明顯,不像語言、音樂、美術課程,通過一個故事、一首歌、一幅畫就能夠很好地體現教學效果,單憑教師口述、講道理,幼兒轉眼間就會忘記。另外,教師功利表現欲過強,社會課尤其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往往達不到期望。
3.家長文化水平低下,教育意識淡薄,還有部分家長盲目較高的教育期望、較差的生活行為習慣都直接造成對幼兒社會性教育的巨大障礙。
4.兒童流動性大,周邊較偏遠山區的幼兒均進城就讀,留守兒童、單親兒童比率高,家庭及社會氛圍和諧程度不夠。
以上結果導致對幼兒從小建立人生觀,價值觀,認知觀及對幼兒的交往能力、表達能力等諸多方面造成極大影響、嚴重缺陷和不足。另外,許多教師在進行社會性教育時仍存在一些困惑,特別是對于社會教育一些基本原則和具體形式還不夠了解,這些因素均是造成幼兒社會性教育滯后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于幼兒園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解、掌握,以提高幼兒園社會性教育水平,但就其社會性,教育有什么有效的方法、途徑和形式呢?這是農村幼教工作者首先必須認知和了解的關鍵。
二、遵循科學教育理論,設計適合幼兒實際認知特點的教學內容
通過搜集,閱覽大量相關資料了解得知,社會教育應該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包括適度性、一貫性和一致性相結合的原則,專門的教育和滲透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和個別行為矯正相結合的原則,認知情感和行為相結合的原則等。在認知和了解以上社會性教育原則之后,我們還有待了解幼兒園社會教育能夠采取的形式,包括以實踐活動開始的教育活動,以情境表演開始的教育活動,以游戲開始的教育活動等。以上多種教育形式,我認為切合農村幼兒園實際并具有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還要對幼兒進行以實踐活動開始的教育活動。因此,隴西縣鞏昌幼兒園,作為本縣唯一的省級示范性幼兒園,有責任和義務率先改革不良的教育思想觀念,端正教育態度,探究正確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為此,我們申報立項了2015年度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農村幼兒園社會性教育對策研究》,對本園乃至全縣幼兒社會性教育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歸因、總結,希望尋求比較有效、切合幼兒實際的社會性教育途徑和教學方法。
三、以實踐活動為依托,促進幼兒園社會性發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明確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使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自實踐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所以對幼兒的社會性教育,首先要引起全社會,相關部門及教育界的重視、關懷和關注,同時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出適合幼兒心理和生理年齡及認知特點的活動目標,選擇幼兒易于接受并感興趣的活動內容,以多種實踐活動為依托,以提高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社會性認知發展。
在本園,我們首先通過教研會對社會教育目標、內容進行詳細的解析、研討,制定出適合于本地區、本園不同年齡階段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合理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以實踐活動為主體的社會性活動內容。例如針對對當地民俗文化的認知了解,制定出《我知道的李氏文化》、《我喜歡的隴西小吃》、《漂流的隴西名勝古跡》、《好玩的古萊塢》、《奇妙的云陽板》、《熱鬧的隴西大秧歌》等系列活動,對幼兒進行愛家鄉、愛周圍人的情感教育活動。實踐證明,活動效果非常好,幼兒特別感興趣,參與積極。其次,針對能夠很好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制定出《我認識你》、《玩具大家做》、《我喜歡的親子游戲》、《大家嘗一嘗》、《我給媽媽打電話》、《你家住哪里》、《參觀小區》、《這是我種的花草》等一系列相關活動,積極交流溝通,以增進幼兒園與家庭、家長與家長、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培養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表達能力,有訴求才能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和同伴,同時對留守兒童及單親幼兒給予特別關注和幫助的活動,此類活動的開展是對幼兒從小進行愛的教育,對培養愛心、同情心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另外,還開辟適宜的環境,合理利用有效空間,創設幼兒喜歡的情境,設計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趣味性游戲活動,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性教育。例如,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寶貝生日會”,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改善幼兒自私、占有欲過強的不良行為,讓幼兒從中接受被重視,被關愛的情感體驗。同時,為了更好地與時俱進,適應現代教育,我園開通校園網、家園網,制作宣傳版面、《家園橋》園刊和活動板面、環境創設等手段及時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多渠道地進行對家長和幼兒的社會性教育和宣傳。
總之,通過對幼兒進行以上全方位、多元化的社會性教育,以及對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不斷探究、研討,理論認知,我園較之前薄弱的社會性教育這一實際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觀,走在全縣前列,起到很有效的示范性作用。但是僅僅讓幼兒在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課程中受教育,還遠遠不夠,必須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途徑讓幼兒學會學習,獲得探究問題的方法,尋求尚未知曉的知識,并不斷探求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課題《農村幼兒園社會性教育對策研究》(立項號:GS〔2015〕GHB0119)研究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