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寶+劉義青
【摘要】國學是一個國家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這個國家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積淀的文化價值、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確立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高職院校,把國學教育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要通過國學經典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成長、成熟、成才。
【關鍵詞】國學經典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28-02
國學,是指一個國家所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等?,F在人們經常所講到的國學,一般都是指狹義的國學,即:主要以先秦諸家的經典作品和諸學派的經典著作為基礎,涵蓋了經學、玄學、理學、漢賦、駢文、詩詞、曲劇等的文化體系。
由于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以及后來各種“西洋文化”的輸入,國學在我國近現代歷上遭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冷遇。盡管對國學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學國學、用國學、傳播國學人卻越來越少。然而,經典所具有的生命力并沒有因為遭受冷遇而凋謝,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思想界悄然掀起的一股“國學熱”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回歸。國學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些祖祖輩輩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的、口傳心授的普適價值,對我們做人、做事、為官、持家都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梢哉f,國學在很大程度上對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確立影響是深遠的。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是國家推動創新、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的重要保障。將國學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工作中,就是要借助國學的影響力,利用國學的精髓,進一步改造當代高職大學生的主觀世界,真正將他們培養成為思想過硬、專業精湛、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一、高職大學生思想現狀分析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始終將“德育”放在重點突出位置來抓。從課程的開發與設置、教師的選拔與培養、學業的考核與評定等都將“德”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可否認,目前廣大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然而,由于受社會風氣、學校環境、家庭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部分學生在思想改造,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上也還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從高職院校本身來說,所面臨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更繁重、更艱巨。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生源素質相對比較低。高職院校在大學教育序列里屬于專科層次的高等教育,招收的學生不僅文化成績比較差,而且綜合素質也相對比較低。二是教育引導難度比較大。人的個性、性格、品行很多是從小養成的,而一旦形成以后,要想進行改變難度非常大。目前的在校生都是90后,從小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個性都比較強,生活能力,自律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三是受社會的不良影響比較大。對正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青年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辨識力、判斷力和抵御力,網絡上和社會上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做法、虛假哲學極易在他們的大腦中埋下種子,形成毒瘤。而作為院校來說,又不可能對他們進行封閉,更沒有辦法讓他們斷絕與外界的來往,消除不良思想觀念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
這就給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帶來了新的考驗,提出了新課題。針對高職院校中存在的上課遲到早退、生活懶散、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吸煙酗酒、考試作弊、態度冷漠、追求刺激、奢靡放縱,甚至違法亂紀等問題,高職院校一方面必須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引導。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適應高職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對國學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既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哲學,也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國學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對廣大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洗禮、靈魂呼喚、行為引導。
(一)要營造學習國學經典的良好氛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大學》),做教育、做學問,最根本的就是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達到完美的境界。高職院校雖說是以職業教育為主職主業的教育機構,但它首先是國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是教書育人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本真就是培養人、塑造人,使個體的人變成社會人。因此,高職院校也應該始終將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所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也”(《大學》)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在現實辦學過程中,有一些院校本身并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追求職業素質培養和專業技能培訓,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立竿見影”上,處心積慮給成才鋪設“快車道”,將“就業率”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指標。而不注重內存的、“隱性”的、潛在的人的基本素質的培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往往落實在課時量上,形式勝于實效。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的輔導員也往往成為了這種教育形式的“勤務兵”。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全方位滲透的過程,是一個長期引導感化的過程,是一個文化熏陶的過程。之所以說要將國學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就是一個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影響和感化廣大青年大學生的過程,使他們在涓涓細流的浸潤中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學習國學、弘揚國學、活用國學,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要開展國學經典研究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經風雨,走過不同社會時期,其中有很多給人啟迪、發人深省、促人奮進的內容,也有思想消極、封建迷信、局限性強的內容。在傳承過程中不能全盤照抄、一用了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哪些內容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哪些內容又是與促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成長不相適應的,都應該進行研究和探討。
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這些催人奮進的自強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嚴以修身的人文精神;“君子和而不同”等寬容大度的處世態度等。
用這些積極向上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邁向成熟階段的當代大學生,不僅能夠使他們記深悟透,而且能夠深入內心,引起共鳴。因此,高職院校應注重國學經典的研究,深入挖掘適應大學生思想特點的教育素材和教學內容,使其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要做到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輔以日常學習生活中輔導員的教育引導。這其中存在的一個最大最現實的是理論性強、課堂與實際脫節等問題,這就導致相當一部分平時不愛學習、不善學習的學生提不起興趣,勉強學習也是為了考試成績。
將國學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要避免這種“純理論”教育和空洞說教,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培養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因此,在開展國學教育的過程中,就要多措并舉、形式多樣、形成自身特色。例如,以必修或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國學課程,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精修細講,讓廣大青年學生熟悉經典、了解經典;定期聘請校內名師或校外名家開展國學講習班,對大學生進行國學熏陶,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國學、用國學;舉辦國學沙龍、成立國學興趣小組、組織宣講演講、讓學生自己談國學等,真正將國學思想融入到愛國主義教育、禮儀文化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之中。使廣大青年大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國學、學習國學、理解國學、發揚和運用國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教育需要秉持正確的理念,采取正確的方式,用恰當的方法去積極努力。教育工作者,應敢于和善于汲取前人留下的智慧結晶,用國學思想精髓促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作者簡介:
范成寶(1974-),男,本科,政工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
劉義青(1973.11-),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國學教育及文秘專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