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吉鍇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逐年擴大,導致缺乏勞動力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逐年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問題以及留守老人的生活問題。本文主要針對日益突出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對此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以期呼吁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并積極承擔起保護留守兒童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教育 現狀 管理 策略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13-01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區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需要其他親人或者自己管理、照看自己的少年兒童[1]。它是伴隨著偏遠農村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以及剩余勞動力的城鎮轉移所催生的必然產物。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達到了兩千多萬人,相應的,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與管理問題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和農村學校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亟待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同時,探索和研究有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策略也成為擺在我們管理者和教育者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令人擔憂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現狀
農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最直接的就是影響了留守兒童賴以生存和成長的基本家庭環境,龐大的留守兒童被迫生活在只有“單親”,甚至于“寄人籬下”環境中,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生活、情感和教育環境,留守兒童表現出諸多的成長問題,現狀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成績比較差。
一方面,農村家庭經濟來源單一,家庭貧困的現狀導致他們不愿為孩子的學業花費太多的錢或者說承擔不起接受教育的費用,導致很多學生會半路輟學,不能接受正常、正規的教育教學;另一方面,偏遠農村家庭家長沒有太高的文化素質,大都是初中甚至小學畢業。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很多農村孩子,畢業就失業,大多數家長都持有“上學無用”的觀點,對于自己孩子的學業要求也比較底,基本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即可;此外,還有隔代養育的缺陷上。相比較于父母,外祖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不僅僅表現在文化上的欠缺,無法給予孩子學習上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之外,而且還表現在年齡上、思想上、溝通上的代溝以及隔代溺愛的現象,縱容得多,要求得少,教育管理上存在較多的弊端。
2.人格發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其人格的發展、心理的健康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2]。然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連最起碼的聯系和溝通都很少,更不用說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愛和指導了。由于父母情感和教育的缺失,加上隔代溺愛的現象,導致很多孩子表現出內向,自卑,焦慮,敏感,孤僻,不合群,易沖動,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交流能力弱等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特點,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人格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3.心理發展有障礙。
中學階段的學生是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對于自身的變化,學業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問題等多方面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和認識,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生活煩惱和情感問題,不僅需要傾述的渠道和對象,而且需要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但是遠離留守兒童的父母,連最起碼的溝通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說是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了。而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通和解決,長時間的擠壓和累積,就會導致留守兒童出現情感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消極悲觀等心理方面的問題。
4.行為偏差易發生。
隔代監護是留守兒童必然要面對的一種監護方式,然而,隔代監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著不可避免也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隔代代溝問題上。祖孫之間年齡差距太大,存在明顯的“代溝”,祖輩思想保守,方法簡單,但是當前的孩子卻是不拘一格,喜歡求新。另一方面表現在隔代溺愛問題上。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給予孩子更多的物質和生活上的滿足和寬容,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孩子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管教,肆意妄為,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如在家里,不聽教導,目無尊長;在學校,逃課,打架,有不良嗜好等等。
5.價值觀念不正確。
隨著農民務工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也逐漸得到改善,很多家長為了彌補自己在外不能照顧子女的愧疚,選擇用物質的方式進行補償。這樣的做法極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從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炫富等陋習。再加上父母的“榜樣”,子女也將自己的未來發展定位在“打工”上,認為學習無用,產生厭學情緒,得過且過,不求上進。
6.人身安全無保障。
一方面,農村孩子安全意識比較差,心理上缺乏防范的意識,且沒有具備足夠的自我保護以及自救的能力;另一方面,山區農村自然條件比較差,存在諸多的安全隱患。再加上父母不在身邊,學校不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收到侵害。
二、實際有效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留守兒童的隊伍非但不會減少,而且還會逐漸的擴大。因此,我們必須要研究出實際,有效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策略,保證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正常,健全且完善的教育和管理。
1.開辦寄宿學校,改變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環境。
農村學校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基本沒有寄宿的條件,但是由于留守兒童的特殊情況,他們在缺乏家庭教育的情況下,學校應該充分發揮他的教育和管理功能。因此,國家和政府教育機構應該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教育投入,積極建設寄宿學校,改善寄宿條件,并實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監護,為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提供完整的、健康的生活和成長環境,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強學校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狀況。
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但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學校應該是他們的家,沒有第二。因此,學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關愛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一是建立健全,詳細的留守兒童檔案,并設立“留守兒童工作室”,有針對性的,專門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二是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在學習和生活中給予特別的照顧和幫助,讓他們切實體會到來自班集體,來自老師和同伴的溫暖;三是開通“家長熱線”,既方便家長和子女及時得到溝通,培養情感,又方便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及時有效的給予留守兒童幫助;四是組織一些室內外的娛樂活動,既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又創造更多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彌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五是創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及時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疏導,幫助兒童走出困惑,健康發展。
3.改變溝通方式,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現狀。
除了對相關部門和學校的要求之外,父母也應該更多的考慮子女的成長。父母雙方最好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及完整。即便是雙方都外出務工,也應加強與子女的溝通,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感和身體等多方面的情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讓他們在一個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環境中成長。
4.實施多方管理,形成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體系。
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問題,除了相關部門以及學校管理之外,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有效的改善他們各個方面的條件,感受到情感的溫度。
參考文獻:
[1]楊長兵,留守兒童管理策略淺談[J],甘肅教育,2014年12期
[2]王素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解決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