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丹宇
【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標要求把小學生培養成,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社會主義責任感、為人們服務精神的人。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證明了美術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證明了美術教育有對孩子們塑造美好心靈和陶冶情操的作用。美術的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 德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99-02
美術對于人類來說,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還是心靈的盛宴。優秀的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在感受作品的同時,使人的內心得到升華和凈化。美術的獨特魅力展現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給予了學生德育教育,學生通過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感受內在的品質和道德情感,同時也賦予孩子發現美、享受美的眼睛,讓孩子的生命色彩斑斕,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小學美術課程教育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教育界已經深刻認識到小學美術教育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德育水準有重要作用。但是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許多現實問題還有待解決。一是,忽視美術課程的滲透意義。學校長期進行應試教育,關注點在語數外等常規科目,忽視美術課程的改革和進步,甚至取消美術課程,把美術課堂變成應試教育的“復制品”,限制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是,學校不重視專業美術教師隊伍的建設。小學美術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校為了節約開支,減少教育投入,不招聘專業的美術教師,而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承擔美術教學的任務,沒有根據美術學科的教學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三是,小學美術課程忽視動手創作繪畫教學,偏重理論教學。學習成果就只是那一紙“畫作”,忽視德育教育的滲透。讓小學美術教學素質化的目標不能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的根本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積極樂觀、明辨是非、感受生活多姿多彩的熱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班人,讓學生在發現美好、享受美好的道路上昂揚前進[1]。
二、注重美術教學資料中的德育內容
(一)挖掘教材
卡爾威特說“繪畫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發現生活中美的東西,并使孩子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課堂知識的分析中。美術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題材,及時、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在《畫家介紹》一課中,教師向學生介紹齊白石、徐悲鴻獲得成功的不同經歷,讓學生懂得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而每個人成功的方式又都是不同的。在手工制作課《塑料瓶裝飾品》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教育學生養成熱愛學校、熱愛集體、愛環境的良好品德。在《激奮人心的革命歷史畫》一課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劇情簡單易懂的革命戰爭影片作為教學題材,激勵學生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為建設富強的祖國而努力學習。
(二)作品欣賞
小學美術教材中編入了很多內容豐富、畫面優美的美術作品。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帶領學生走進藝術的殿堂,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美術畫家用真實情感所傳達的深遠意境,解讀畫家最真實的內心訴求。這個過程可以有效的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質、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教材中有很多關于描寫祖國壯美河山、感恩等作品,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藝術賞析的時候對學生做德育教育滲透,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真誠的對待自己和朋友,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2]。
三、在創作中滲透德育教育
美術就是作者思想的精華,真實的反應了作者當時的心理訴求,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對美好的渴望。蘇軾說“觀理不清,則畫不能規于正。”小學生的心靈純粹而優美,教師要鼓勵學生創作能真實反映自己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感悟自己的心靈,更清晰的認識自己。創作的前提是掌握技巧,教師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繪畫技巧和理論方法,讓學生達到能熟練的自己創作的地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如在學習《風箏》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風箏,親手放飛自己的風箏,讓學生看到天空中隨風飛舞、流光溢彩的風箏。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風箏的起源,是有中國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發明的,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藝術的璀璨,之后,教師還可以對著堂課擴展知識,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剪紙藝術、雕刻藝術、陶瓷繪畫藝術等,這些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占領重要地位,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在學生掌握繪畫技巧之后就可以臨摹優秀大家的作品,開始要求形似便可,之后要讓學生追求意境的想通。在對優秀作品領悟的過程中,學生會懂得是深刻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優秀作品,而不是熟練的技巧和優美的線條;學生會懂得凡事貴在堅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總之,在創作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有效又絕佳的方法[3]。
另外,學生在欣賞以及觀察過程中會表現出很多的心理特征,創作以及聯系則是最為明顯的特征,對于兒童繪畫能力的衡量,主要是以知識、技能以及成就為標志。所以教師在進行創作以及練習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教育,能夠利用一些美術材料來進行實際操作,提升技能技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創作以及練習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寬容的作業空間,能夠解決好教學難點,以此來消除學生畏懼的情緒,讓學生大膽的進行作業。促進學生自主作業。另外教師也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提升學生的創作熱情,從而來充分的提升學生的作業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風景畫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對周邊事物的記憶以及感受,對學生描述祖國的秀麗風光,能夠引導學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不斷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促進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感受,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教師也要在訓練中讓學生對各種工具材料進行掌握,促進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識,能夠帶給學生豐富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愉悅,從而來培養學生尊重勞動成果以及珍惜藝術作品的品質。從而來促進學生在未來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在課堂設計中滲透德育教育
美術教學形象化、直觀化的教學特點特別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習慣。美術課堂教學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體驗感受,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張楊個性,增加藝術氣質。在美術教學中,考慮美術教學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的同時,也為德育教育的滲透創建了有效的平臺。
(一)輕松的課堂環境
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環境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社區、大自然中寫生,讓學生自由的感受生命的氣息從而產生熱愛自然,建立美好家園的遠大理想。
(二)激烈的課堂氛圍
營造一種讓學生有競爭合作意識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學相長,思想的碰撞擦出藝術的火花。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相互競爭,還要在競爭中有效合作。如在課堂中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創作,共同思考,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對別人的學習負責,小組之間是可以互相依賴信任的。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健康正直的競爭意識。
(三)教師綜合評價
評價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教師的肯定和評價有利于學生張揚個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傳統的教學評價,偏重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測評,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客觀評價,沒有有效利用教學評價的激進功能。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中針對某一主題,讓學生繪畫創作,在課堂展示后教師做出綜合評價。教師要對有藝術天分的孩子進行鼓勵表揚,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天分;而對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從多方面發覺其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潛能[4]。
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判斷力有限,教師應把握好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性,在教授美術知識的同時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師要將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再聯系時代背景,巧妙地滲透德育教育,把小學美術課堂變成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有效推進小學美術教育素質化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檀靜.芻議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行教育的有益嘗試[J].教育界,2015,(8):23-23.
[2]王利.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漫談[J].關愛明天,2015,(6):117-118.
[3]錢樨.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243-243.
[4]申紅梅.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關愛明天,2015,(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