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慈溪市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綜合實驗研究課題為大環境、大系統,在此環境下結合本校教師、學生、實訓基地等基本條件以及慈溪地方經濟對汽修專業人才的需求及汽修企業對人才結構、知識、技能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汽修專業 項目循環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58-02
一、研究的背景
我校于2008年1月開始參與了慈溪市中等職業學校綜合課程改革實驗研究子課題——汽車維修專業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經過近三年時間的實驗與研究,在我校全體汽修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們這個子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邊研究過實踐、邊實踐邊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把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教學,用實踐教學來驗證理論研究。汽車維修專業是一門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思路不斷發展的學科,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生又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清一色的男生加中考綜合成績低下,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加上傳統的授課模式的教授,出現了學生專業興趣的缺乏,上課紀律的松散等現象。原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已不適應學生實際教學需求及行業人才的培養,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又由于不少專業教師多年來受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影響,仍習慣照本宣科,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言傳身教,這種教學模式大大地束縛了學生主體性和自主力的發揮。其結果不言而喻,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極低,這種教學模式對職高學生非常的不適合。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及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我校對汽車維修專業學生從2008年2月開始實行了“項目循環制”的教學模式。
二、“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的解讀
“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顧名思義是以“項目”為基點,以“循環”為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我校在對“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注重了以下四個方面的要點:
1.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
所有項目的開發設計都是以汽車維修企業中對該內容的工作過程為基礎進行導向設計,把工作領域的工作化過程轉化為學習領域的學習化過程,在對汽車維修企業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開發相應的學習項目,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的開發設計克服了傳統學科體系下結構化內容學習的弊端。
2.源于學生實際為出發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生源決定了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的不適應性,基礎差、綜合素質低、好動等問題迫使了學校的課程改革。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理實一體的教學過程、自由活潑的教學課堂都是源于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改革。
3.歸于教師素質為提升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環境下,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性,文化課教師的多余,專業課教師的奇缺,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每個學校都在進行文化課教師轉崗培訓和專業課教師的技能提升培訓。在轉崗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問題,教師對新課程的不全面、對新崗位的不適應、對技能操作的不規范等等,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為了提升教師的素質,使轉崗教師能迅速適應崗位的要求,在教師定崗位精項目的環境下進行素質提升。
4.成于企業需求為根本
所有項目的開發設計做到了兩個結合,一是與學校目前的實訓設備相結合,二是與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邀請了大量的汽車維修企業的一線技術工人和技術總監共同進行設計開發,真正使職業教育為企業而服務。
三、“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強調的都是發展,說到底教育的本質就是發展,素質教育就是要追求全體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并為將來每個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我們在構建“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時,旨在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
2.創新與合作共存的教育理論
課堂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大突出的位置。合作教學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通過師師合作、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學過程,使教師產生新的思想,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又改變了學生的學法和教師的教法。
3.活動建構理論
活動建構是指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活動”把課堂知識點的進行分解,在“活動”中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知識的建構,是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實現的。我校“項目循環制”的各個項目的設計都是以活動的過程來實現知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建構,實現有意義、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活動。
四、“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1.教學結構的新分配
“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中的項目班級打亂了原行政班的模式,按15-20人重新進行組班開展小班化教學,由一個實訓老師負責,另設1名學生輔助管理。由項目教師根據邊做邊講或先做后講的方式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
2.教學形式的新設計
高一學生在每周周四周五兩天在實訓室進行汽車專業項目循環制教學,高二學生在每周周一周二周三三天在實訓室進行汽車專業項目循環制教學,高三學生每周周一到周四四天在實訓室進行定崗位項目強化訓練。在此期間所有的學習、操作過程全部在實訓室內完成,把實訓室劃分為不同的項目區,并按照理實一體化的要求進行實訓室項目區的布置,每一個項目區內放置20人位置的桌椅,并把桌椅按U字型布置,教師在中間進行授課及示范操作。根據項目設計配備完全相應的實物與設備,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實物與實際的設備進行講解與操作,所有開發的工作頁內容與實訓室實物和設備一一對應,使學生一目了然并能獨立完成工作頁的相應內容。
3.教學方法的新嘗試
每個項目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時間為兩周,兩周后學生進行項目輪換而教師在原項目區對新項目班進行項目教學,一個學期完成9個項目共計18周時間(除掉考試、放假等)。每個項目班完成兩周的教學任務后項目教師要對本次項目教學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完成教學反思記錄并對所開發的工作頁進行新的修正與改進,達到工作頁和教學過程的精品化。
4.教學機構的新設置
根據“項目循環制”教學的需要,在汽修實訓基地成立了專門的管理辦公室——汽修實訓基地辦公室,辦公室隸屬于校教務處,是教務處的二級機構。實訓基地辦公室設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干事兩名,主要負責“項目循環制”的日常教學工作、設備保養維護工作、學生實訓管理工作、項目教師考核評價工作等。
5.教學評價的新突破
在“項目循環制”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的評價方案由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實訓基地辦公室對項目班的驗證性評價四個方面所組成。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所布置的任務根據自己的完成質量及自己對本項目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性等方面根據評價表對自己所作的評價。
6.教學行為的新規范
(1)統一思想,提高興趣
高一新生入學前半個月不上課進行專業思想教育、軍訓和興趣培養。
(2)統一服裝、統一形象
學生必須穿著工作服進出實訓室(工作服由學校統一購買、免費洗滌)。
(3)統一宣誓,振興精神
在進實訓室前進行立正與跨列訓練,每天共五次集中整隊,喊口號,統一排隊進出。
(4)統一管理,統一行動
整個實訓過程中做到設備包干、衛生包干,培養良好團隊合作意識。
7.管理引入的新理念
實訓基地推行“5S”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實訓室“5S”要求,實現“上課”成為“上班”,“老師”成為“技術主管”,“學生”成為“技術工人”的企業化的教學管理形式。
五、“項目循環制”教學模式的實踐成果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項目循環制”教學使學生由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項目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學習狀態;由過去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逐漸轉變為接受和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由過去的單純注重知識轉變為知識、能力(操作、表達、應變、思維、合作、質疑等)并重的學習過程;課堂氣氛由沉悶轉變為活躍輕松,學生學習由厭煩轉變為較樂意地接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良好的“5S”習慣初步形成。我校學生在2007年、2008年、2009年連續三年參加了由教育部組織的“豐田”杯全國汽車維修技能大賽均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2.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水平明顯提高
教師的教法由灌輸轉變為引導;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學生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的培養和發展;由只注重教而轉變為教與學的合作互動。現在的課堂已成為引導探究、合作互動、邊講邊練、全面發展的師生共演的大舞臺。教師已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激勵者、合作者。課堂教學中的創新點不斷涌現。
3.實訓室的綜合使用發生了變化,使用效率明顯提高
“項目循環制”教學推行后的實訓室已成為了學生日常教學用的教室,原行政班意義上的教室只有在晚自習的時候進行使用了,大大提高了實訓室的使用效率和實訓設備的最大利用率。現在的實訓室改變了以前開門時間少關門時間多,設備上灰塵等現象,使實訓室的使用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作者簡介:
陸松波(1977.8-),男,漢族,慈溪市錦堂高級職業中學副校長;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職業教育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