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
【摘要】《測量水的溫度》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原教材設計存在活動耗時較長、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針對問題,可以對該課的實驗教學做一些改進:變課堂討論為課前學習;變簡單閱讀為深刻解讀;變機械分組為靈活多樣;變抽象分析為直觀感受。通過教學,能獲得一些深刻的經驗。
【關鍵詞】小學科學 實驗改進 測量溫度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25-01
一、教材分析
《測量水的溫度》來自于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本課在上一課的基礎上,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練習測量溫度和識讀攝氏溫標。
課文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測量水溫的方法、測量水的溫度、推測水溫變化。
第一部分,首先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溫度計。選擇的關鍵在于,水的溫度范圍跟溫度計的測量范圍應該相匹配。選擇好溫度計,接下來學習和理解測量水溫的方法,書中以分條列項的方式作出了提示。
第二部分有兩項活動。
第一個是學習用水溫計對四種不同溫度的水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數據。交流各小組測得的水溫數據,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為下一步連續測量10分鐘內的水溫作鋪墊。
第二個活動是每隔2分鐘,分別測量一次每杯水的溫度,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活動的主要意義,一是練習溫度計操作,二是通過對觀測數據的整理分析,使學生認識水在自然降溫時的一般規律。
第三部分:推測水溫的變化。 根據水在自然降溫時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推測,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四杯水的溫度將分別作怎樣的變化?最后作一項推測:把水放入冷凍箱內,水溫會有什么變化?為下節課《水結冰了》做準備。
二、改進方案
本課活動脈絡清晰,操作難度并不算大,但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本課的活動耗時較長,很難在4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其次,學生操作比較細致,教師難以及時跟蹤觀察,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因此,我在設計的過程中,一方面遵照教材思路安排流程,另一方面又針對問題做了一些改進。
(一)指導思想
1.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應該尊重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間個體差異,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每個學生通過學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
2.提高教學有效性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提,建設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需要在不斷的課堂實踐中觀察、總結,它的著眼點不是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
3.合理利用教學時間
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靈活變通,調整教學活動內容,保證在建議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以免造成內容上不完或者草草結束的窘境。
(二)改進方法
1.課前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現在的學生信息檢索能力很強,教師完全可以將學生認識溫度計安排為課前活動,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解決各種溫度計的認識。學生通過自己查詢有關資料,在上一課認識實驗室溫度計的基礎上,然后再根據水溫范圍作出正確選擇。這樣課堂教學時,只需要引導學生注意測量范圍,之后就可以直接進入正題,節約了課堂時間。
2.圖文結合,先糾錯再模仿
溫度計的正確使用,在原教材的設計中,只是給了學生操作要點和一張規范操作的照片,學生很難記住這些條例性質的內容。要突破這個難點,可以先讓學生閱讀使用規范,然后進行討論,如果不這樣做會怎樣。這有助于讓學生了解每一條規定的意義,并且經過分析,印象更加深刻。
3.模式改進,前獨立后合作
對于水溫的測量,可以做較大的改動。教材中的兩個實驗,有一定的重復性,可以將兩個實驗合并,只進行連續10分鐘的水溫測量,將第一次的水溫測量取消,換而測量空氣的溫度。在實驗完成后利用測量的空氣溫度的差異進行誤差分析,可以大大節約時間。
4.數據分析,變抽象為具體
教材的設計中,學生需要一次面對一大張數據表格,往往就會出現犯難的情況。在新設計的模式下,每組學生只需要面對一組數據。實驗完成后,兩人小組換成四人小組,交流比較記錄的數據,更容易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興趣去分析背后的規律。
三、經驗總結
(一)學生的主動學習比教師宣講更加有效
在通常的教學中,溫度計的選擇教師基本都采取了“教師介紹——學生選擇”的模式,一方面學生比較被動,思考得不夠,另一方面也浪費了不少時間。重新設計后,這個內容變為課前準備,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不僅知道了不同溫度計的測量范圍,甚至還了解了一些結構原理。回到課堂,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溫度計的選擇問題。
(二)面對問題需要條分縷析,找準關鍵點突破
通過幾個班的課堂反饋,我發現學生始終不能達到百分百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于是,我請了老師做課堂觀察,并且架設了攝像機做課后分析。結果我發現,問題出在學生對溫度計的使用規范記不住,所以,我將書上大段的文字描述提煉為五步法,用“拿、浸、看、等、讀”概況正確操作步驟,學生很快就記住了。
(三)難點突破需要充分預設,學會借力
本課的實驗數據分析是一大難點。學生完成實驗后,往往只能發現水溫在下降,自來水溫度基本不變,這個時候,需要我們老師對數據處理做引導。本課我們可以通過計算總的降溫數據來得出:溫度越高,降幅越大;可以通過計算間隔兩分鐘的溫度下降數據來得出:溫度越高,降溫越快;可以通過計算前面2分鐘和后面2分鐘降溫的多少來得出:溫度下降越來越慢。但是在借助了電子表格的統計圖之后,學生可以更加直觀更加快速的理解溫度變化規律。
(四)教學需從實際出發,教材服務于教學
很多人在上這一課的時候,都把它分成了兩個課時來上。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溫度計的使用教學是重點,需要細致學習,后面的水的發放也需要時間,還需要卡著時間進行,不然水溫降下來了才開始測量,對比就不夠明顯了。
但是經過思考過后,我還是希望可以在一個課時內完成。所以,我將第一個測量和第二個測量合并,在學生測量空氣溫度的同時,就發放完畢各種溫度的水,學生接下來馬上就可以測量連續10分鐘水溫的變化。原本第一個測量的設計意圖——練習使用和誤差分析,都得到了保留,卻省下來一次實驗和分析的時間。
新課改中,經常都會聽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具體做的時候老師們卻容易畏首畏尾。只要把握好課標,深研教材,略有改動是可以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設計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