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考磊
【摘 要】 將文化在本質上視為一種隱性契約,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契約經濟學相關理論,從公司治理模式、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三個維度,分析了企業文化的公司治理功能及其作用機制,以及有效發揮企業文化的公司治理職能的措施。研究結論有助于學術界和實務界進一步認識企業文化之于經濟發展和企業業績的作用路徑,有助于當前中國公司治理狀況的改善。
【關鍵詞】 企業文化; 公司治理; 隱性契約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12-0064-03
一、引言
文化是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受到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它主要包括各種知識、傳統習俗、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與演變來看,文化在社會形態和秩序的萌發、產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無疑起著某種“原發性的”決定性作用[1],并且這種作用還會影響到構成整個宏觀社會的每一個微觀個體。因此,無論對于國家和社會,還是一個企業,文化都具有基礎性的建構作用。因此,對于文化的研究越發顯得重要,不同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這其中也包括經濟學。盡管當前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對于許多經濟現象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是它也僅僅是解釋了其中的一部分、至多是大部分,但不是全部,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忽視了文化這一因素對于經濟現象的影響。事實上,文化這一“剩余解釋變量”在進行經濟分析過程中太難把握[1],特別是難以像其他客觀物質變量一樣直接進行運算和約分,因而要把文化變量融入新古典數學模型建構式的分析中非常困難。如此一來,舍棄文化變量的經濟分析普遍存在,其對經濟現實的解釋力必然會大打折扣。
在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產生了分離,這雖然適應了企業飛速發展和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但是也帶來了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公司治理應運而生。公司治理是指在企業的股東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企業控制權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這一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股東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在權力、責任和利益上的制衡。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夠有效地降低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緩解他們之間的代理沖突,從而能夠促進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最終能夠使整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因此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不論對于每家企業還是對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文化在本質上視為一種隱性契約,運用契約理論這一工具,分析企業文化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的作用。這不僅有助于理論界和實務界厘清文化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意義,而且有助于當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的改善。
二、文化的隱性契約本質
契約或者說合同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法律,它指的是兩個人或者多個人之間相互設定合法義務而達成的具有法律強制力的協議。契約這一思想被經濟學家引入到經濟學中以后其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在經濟學中甚至把所有的市場交易都視為一種契約關系,而不論這種市場交易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F代契約經濟學依據契約的表現形式把契約分為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兩類。所謂顯性契約是利益相關者關于某一主體的經濟活動的明示合意,它嚴格并且明確地規定了契約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主要依靠第三方強制實施。而隱性契約本質上是顯性契約的衍生品,是對契約雙方利益的維護,由于其簽訂成本太高,以至于無法明確寫入契約,而是一種雙方心照不宣的、對雙方有約束力的那一部分契約內容。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別,這主要表現在:(1)顯性契約的有效實施依賴于現有的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司法體系,而隱性契約具有自我執行的特性;(2)顯性契約主要強調契約雙方在物質利益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而隱性契約更加側重于契約雙方在精神層面的需求;(3)顯性契約具有靜態性、離散性,不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隱性契約具有動態性和連續性,它會隨著契約雙方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積極調整,因而能夠更加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在現實的經濟交往中,交易雙方之間所發生的實際契約行為更多的是隱性契約行為,而不是顯性契約行為。
文化是社會成員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念以及由這種價值觀念所決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文化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在組織成員中形成一種群體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對組織和組織成員的思想與行為起到約束作用[2]。文化的隱性契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文化是社會成員在長期的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合意”,即契約。文化的形成是社會成員之間相關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相互妥協而形成的,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意愿。(2)文化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是一種不成文的制度。文化的形成不能通過自上而下的命令或者認識搭建而形成,它需要社會成員在長期的合作和斗爭中自然而然形成。(3)文化常常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對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產生巨大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并且該功能的發揮并不依靠第三方的強制實施,只能依靠基于長期博弈的私人自我實施機制。因此,文化實質上是在社會成員之間簽訂的一份長期的隱性契約。
作為一種隱性契約,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無形的,它并非以文字、條文等顯性的方式存在,也不需要依賴某些正式的組織機構來實施,它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到人們的信念和社會規范中。從實施機制上來看,如果社會成員違反了文化,一般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只會受到道德的批判和良心的譴責,因此,文化作為一種隱性契約,其實施和監督并不需要組建或者指定專門機構負責,因而其發揮作用花費的社會成本也會更低。文化本身具有穩定性、內隱性、動態性和非強制實施性等特征,決定了文化功能的作用機制和保障機制具有獨特性。把文化的實質歸結為隱性契約,從而為本文對于企業文化公司治理職能的分析提供了理論工具和獨特視角,能夠探明企業文化對于公司治理的作用路徑,進而打開文化之于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的“黑箱”。
三、企業文化的公司治理功能及其作用機制
現代契約理論把企業視為一系列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的結合體。作為保護企業各利益相關者權益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協調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以保證公司行為選擇的正確性和公平性,從而最終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現代企業通過股權結構的優化、獨立董事的引入、第三方的獨立審計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起了公司治理機制。然而,原本設計精良的公司治理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安然事件、起源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1年被曝出的奧林巴斯財務報告造假案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這一點。那么,“公司治理失敗”的根源何在?本文認為,當前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僅僅局限于顯性契約的搭建,而缺乏對以文化為代表的隱性契約的關注。一方面,由于各契約方的“有限理性”和外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所導致的契約不完備,公司治理顯性契約無法覆蓋所有的機會主義行為;另一方面,實踐中的顯性契約缺乏自我執行的內在條件,進而導致其無法得到有效實施。契約經濟學認為,隱性契約的存在和有效實施能夠補充和改進顯性契約的不足。因此,隱性契約可以彌補顯性契約在實現公司治理目標上的缺陷,理應受到特別重視。作為一種隱性契約,企業文化對一個企業的公司治理的影響是多方面、多維度的,也是基礎性的和決定性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一個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市場性質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最終這些因素都是由一國獨特的文化所決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對于公司治理模式具有基礎性決定作用。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的制度變遷具有重要影響,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才使得當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千差萬別,在這其中文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決定作用[2]。韋伯[3]也認為,文化變革在資本主義及其制度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同樣,公司治理機制作為一項制度安排,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治理機制的選擇總是基于一定的價值判斷,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判斷總是受到他們的文化信仰的制約和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形成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共識,因而利益相關者會選擇建立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在各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了三種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外部控制主導型(英美模式)、內部控制主導型(德日模式)和家族型。每一種治理模式的產生都與企業所處的社會制度、市場環境、人際關系、價值觀念和傳統風俗密不可分,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公司治理模式的多樣性。因此,企業文化作為長期治理機制演進背后的根源性因素,從基礎上影響和制約著一國公司治理模式的變遷過程。不同于西方的企業文化,中國的企業文化更加崇尚集體主義和平均主義,具有更高的權力距離和家長式領導作風,受到這一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借鑒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基礎上,采用了“三權分立”制,公司的決策權、監督權和管理權分別歸屬于股東會、監事會和董事會。
第二,企業文化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指企業管理者和各利益相關者所擁有的有關企業信息不同,相比而言,企業管理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造成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社會的公平。文化與信息傳遞是存在聯系的,文化對傳遞信息的方向、特征和數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體,契約中的信息傳遞會受到各方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認知模式的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受到環境,尤其是文化環境的影響[4]。不同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會導致各契約方持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而不同的價值取向又會對契約方披露信息的動機和方式產生決定性影響。在誠實的價值觀指引下,契約方會選擇如實地披露自己所掌握的全部信息;而在不誠實的價值觀下,契約方會通過提供虛假的信息而獲取不正當的個人利益。另一方面導致各契約方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模式,進而引發各契約方對信息作不同的解釋和處置,使信息傳遞受到影響。企業文化能夠使得公司員工之間形成一種穩定的預期和共同信念[5]。因此,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不僅使一個組織內部形成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而且激勵組織向組織外部傳遞私有信息,并且這些信息在統一的認知模式下得到一致的解釋和處理,最終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
第三,企業文化能夠降低代理成本。首先,文化不僅是維護一個社會或者組織良好秩序的有效工具,而且具有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的特點,因而,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實現對企業內部機會主義行為的“軟控制”,從而間接降低代理成本。作為一項隱性契約,企業文化在激勵管理者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經營企業和激勵員工積極努力工作時,均沒有法律和司法機構的參與,而是管理者和員工在道德的約束下和對長遠利益的追求下自發選擇的,是一種不存在強制履約和監督成本的契約執行機制。其次,人的行為選擇既是由人的生物性結果所決定,也是由人所處的“超有機體”包括價值觀、信仰和習俗等在內的文化所決定,因此可以說人的行為是文化的函數。王竹泉和隋敏[6]、李永剛[7]認為,企業文化通過意識觀念的滲透和同化,內在地影響人的行為方式。現代企業生產其實是一種團隊生產。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團隊成員會出現搭便車或偷懶的行為,而企業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導向、激勵和教化功能可以有效減少生產中的搭便車和偷懶現象的發生,同時企業文化通過增強個人對于法律法規等制度安排的認同感和依賴感,能夠有效降低個人的機會主義動機和行為,從而降低公司與股東之間的代理成本。另外,作為一種隱性契約,企業文化通過企業之間和企業員工之間的重復博弈和關聯博弈,能夠有效約束企業和員工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直接降低甚至避免代理成本的發生。再次,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增強企業與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而信任能夠降低契約雙方在簽訂契約時的事前調查成本、契約條款數量和事后的監督成本等契約成本,契約成本也是企業代理成本的重要內容之一。最后,由于契約的不完全和公共產權的存在,任何一家企業的產權并非都是清晰地被界定了的,而是存在著一定的模糊地帶,并由此導致了收益分配的不確定性風險?,F實中,可借助企業文化所確立的共同的價值取向以較小的談判成本即可達成雙方均認可的利益分配方式,從而可以大大減少契約簽訂與履約成本[8]。
四、有效發揮企業文化的公司治理功能的措施
前文的研究表明,企業文化的公司治理職能主要體現在解決現代企業委托代理背景下的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問題,這兩類問題的解決主要依賴于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這種功能更多地來自于誠實守信的企業文化的作用。因此,在企業內部樹立誠信的道德觀念是企業文化發揮其公司治理職能的關鍵所在。包括高級管理者在內的企業每一位員工都會擁有一些特殊的信息,并且每一位員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機會主義動機,如果企業內部能夠形成一個誠信的文化氛圍,每一位員工在這一氛圍下都會積極地把自己所擁有的信息真實地傳遞給企業內部的其他員工和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從而能夠有效且低成本地降低企業與利益相關者、股東與高管、高管與員工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水平,以及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委托代理問題。同時,在誠實的企業文化氛圍下,處于受托方地位的高管或者每個員工都會積極地誠實履行與委托方之間的委托代理契約,主動抑制自身利己心驅動下的機會主義行為。因此,有效發揮企業文化的公司治理職能關鍵在于企業內部誠信文化的建設,其建設的具體途徑主要包括:首先,政府要建立覆蓋全社會每一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和評價體系,讓失信的企業和個人必定在下一次交易或者簽約過程中受到懲罰,對于每個企業和個人來說,如果預期到自己的失信行為在事后將會遭到懲罰的話,它們在事前就會理性地選擇誠實履行契約。其次,企業內部要建立與誠信文化有關的規章制度,誠信文化作為一種“軟約束”,對企業員工并沒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因此,良好的企業誠信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有關的規章制度,規章制度作為一種“硬約束”,能夠對不誠信的員工實施強制的懲罰,從而保證誠信文化的建立。最后,企業高管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要在誠信方面率先垂范。企業高管是企業誠信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也只有企業高管切實做到了誠信,才會使得企業員工產生信賴感,并且自愿遵守和實踐企業高管所倡導的誠信的企業文化,從而也才能在企業內部形成濃厚的誠信文化氛圍。
本文在闡明文化和隱性契約內涵的基礎上,提出文化的隱性契約本質,進而運用隱性契約理論,從公司治理模式選擇、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三個維度,分析文化的公司治理功能及其作用路徑,進一步提出了有效發揮企業文化公司治理職能的具體措施。本文的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分析文化對于經濟發展和企業業績的作用機制,不僅有助于提升當前對于企業文化作用的認識,而且有助于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韋森.文化與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4-155.
[2]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56,108.
[3]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簡惠美,康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9.
[4] 楊宏峰.銀行公司治理中的隱性契約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26.
[5] 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42.
[6] 王竹泉,隋敏.控制結構+企業文化:內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論[J].會計研究,2010(3):28-35.
[7] 李永剛.文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J].學術月刊,2013(5):81-89.
[8] 張明,林云峰.企業文化的制度經濟學淺析[J].商業研究,2005(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