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措拉姆
【摘要】就某一層面而言,高校與高校間的競爭即是教育資源拓展和運用的比拼。我國民族區域高校當中的舞蹈類專業在教育資源拓展和運用方面具備著先天缺陷,此類缺陷嚴重阻礙了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學質量的有序提升。針對這一情形,筆者對其拓展和運用措施分別作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民族區域院校 舞蹈專業 教育資源 拓展和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09-01
最近十多年以來,我國各區域高等院校針對國家教育部有關強化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需求踴躍響應,爭先興辦藝術類專業,針對新世紀要求培育綜合技能水平強的優秀藝術類畢業生。在這一形勢下,民族區域一般高校舞蹈專業教育亦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它們給民族區域培育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人才,推動了民族區域舞蹈文化的長足進步。不過就各高校教學機制、教材采用與人才培育形式等方面而言,大都照搬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專業所采用的教學版本,過于強調“趨同發展”顯著地阻滯了民族區域高校舞蹈專業的創建,也根本不可能呈現出民族區域高校舞蹈類專業開設的獨特性和民族特點。
一、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學現狀研究
(一)教師資源不足
因為許多方面的緣由,民族區域高校舞蹈學科一直具備著老師資源極其稀缺的情況。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教授專業理論的老師極其缺乏。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民族區域高校所具備的專門教授專業理論知識的老師平均不超過2個,而且多數是從中文專業或者是音樂專業轉行過來的。其二,擁有創作與實際表演經驗的老師相當稀缺。人所共知,中國高校舞蹈教育萌芽較遲,專門人才極其缺乏,而具備創作與實際表演經驗的老師就更是鳳毛麟角了。據統計,民族區域高等院校專門教授舞蹈學科的老師超過八成均不曾單獨開展過舞蹈創作或是從事過實際表演。
(二)教材資源短缺
因為民族區域高校舞蹈學科的興辦多數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真正萌芽,其本身的教材系統創建還未開始,廣泛留存比照北京舞蹈學院等專門舞蹈學校或其它高等職業院校教材的模式,根本不能順應與實現民族區域高校舞蹈學科教學的需求。
(三)獨創和實際表演經驗類教學資源匱乏
對比我國其它區域,民族區域高校所擁有的社會聲名與重視度均極低,在獨創性與實際表演經驗方面,教師往往只擁有校內水平,不具校外獨創性或表演經驗,特別缺乏優秀的舞臺創造和實際表演經驗。所以,針對獨創性和演藝實踐方面的教學極難全面進行,師生的獨創性與演藝實踐水平極難獲得有效的鍛煉、增強與呈現。另外,舞臺創造和演藝觀賞方面的教學資源極其稀缺亦對專業實踐教學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眾所周知,演藝觀賞特別是現場演藝觀賞對于藝術類學科的具體教學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借助演藝觀賞,使學生邁入藝術圣地,身臨其境地體味藝術的魅力,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師生領略美與欣賞美的技能,還能夠對師生體味美、締造美形成極強的引導作用。
二、新形勢下促進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學質量的方法探析
(一)從自身實際情況著手,明晰辦學思緒與培育規制
不少高校都開設了舞蹈專業,其辦學條件亦迥然有別。地處民族區域的高校,在其明確自身整體的辦學思維時,必須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辦學思維。將服務社會視作基本目標,強調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與文化特色,加強和產業經濟的接軌。需全面聯系學校所處區域的地域特色、附近行業的發展態勢等眾多要素。具體而言,即需依靠本區域民族文化,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視作基本目標,創建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教學機制,培育對應的專業型、優秀技能型舞蹈人才。
(二)以實用作目標,創建師資團隊
民族區域高校進行舞蹈教學的師資力量創建要與辦學全面多無性的特點相適宜,需扎根學校,面向全社會,需強化校內統籌與資源優化調整,需重視年齡、學歷與專業等的層次建設。針對上述情形,筆者總結了下述幾種處理措施:其一,引入高舞蹈學科學歷與職稱的優秀人才;其二,借助在職培訓的模式培養校內舞蹈行家;其三,聘請社會上的非遺文化繼承者做特色課教師;其四,邀請業內學者做客座教授,借助開辦講座的模式實行學術溝通;其五,舉辦“青藍工程”,創建傳、幫、帶的三級階梯式長效體制。
(三)立足本校實際,選用恰當的教材
毋庸置疑,教材選用的恰當與否對于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再者,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學有其與身俱來的特性,若各高校不顧本地區及本校的實際情況,一味地照搬北京舞蹈學院,抑或其他知名舞蹈學院的教材作為本校的舞蹈教材,如此勢必會導致自身教學脫離實際需求、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情況出現。所以學校及老師在進行舞蹈教材的挑選時理應立足本地、本校實際,以弘揚本地民族文化為目標,選用與本地文化相符的舞蹈教材。
(四)以市場作引導,開展實訓基地創建
民族區域高校舞蹈學科開展實訓基地創建需要考察市場,以市場作導向,注重兩手抓,左手抓學校,右手抓社會,注重學校基礎創建的同時形成校地協作制度。以互惠共贏為標準創建校地協作制度,是確保實訓品質的主要手段。校地協作指院校和地方政府的交流,產生高校為社會服務的直接表象。在極具旅游資源的西北少數民族區域,興辦以商演為目標的藝術團是最有希望完成的項目。學校擔任藝術團的劇目創作與表演,創造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地方政府承擔人員編制、設備投入、資本引進與市場營銷等。就高校來說,經由“實景操作”的面對面觸碰,經由企事業單位信息傳遞,能夠明晰辦學定位,真正處理好學生職業訓練的疑難問題。就地方來說,高校資源的導入能夠有助于民族舞蹈藝術探討的內力與氛圍創建,實現對民族舞蹈藝術的維護、繼承與發揚,給區域文化產業的進步奠定基礎。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就目前而言,民族區域高校的舞蹈專業教學唯有持續摸索,展現自己的優點,全面興辦舞蹈特色教育,方可有效地推動民族文化的流傳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周黔玲. 民族地區高校土家族擺手舞蹈教學改革探析[J].通俗歌曲,2015(09)
[2]郭芯源,喻秋蘭,陳濱濱. 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情感讀本,201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