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楊

摘要: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內容多、課時多、教學周期長、專業要求高,沒有一支穩定的教學力量很難完成訓練任務。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嚴重阻礙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工作的正常開展。文章討論將國防生基礎體能納入體育教研部教學安排,為國防生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搭建了堅實的平臺,借助此平臺將國防生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取得“雙贏”的效果。
關鍵詞:國防生;體能素質;體育教學
一、國防生體能素質現狀
國防生和普通大學生都是通過高考,從全國普通高中畢業生中招生的,所不同的是國防生要通過嚴格的體格檢查,執行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招收學員體格檢查標準》,與軍校生招生時的體檢標準相同,所以國防生身體的健康狀況、體形等的平均值要優于普通大學生,與軍校生基本上相差無幾;另一方面,國防生、軍校生及普通大學生都來源于普通高中畢業生,所以他們的體育習慣、年齡等也大致是相同的。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國防生在招生時與普通大學生及軍校生的體能基礎相差不大。筆者在體育達標測試庫中隨機抽取了100名新國防生與同年級的100名普通大學生,選取他們的體育課一些有代表性的項目的成績,并以《體育課標準》為參照,對二者單項成績及單項達標率進行對照比較,結果如(表1-1)所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一上學期國防生的幾項有代表性的體育項目的成績要略好于普通大學生,單項達標率也要略好于普通大學生,下面我們把所調查國防生與普通大學生體育課達標人數進行統計,比較他們的達標率,結果如下表(表1-2)所示:
二、我校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礎體能訓練的體系還不夠健全
訓練體系是保證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活動正常組織實施的必要條件。目前,我校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還沒有建立起有針對性的訓練體系。我校國防生既須要參加駐校選培辦組織的日常體能訓練,同時還必須修完教學大綱規定的普通生體育必修課。而客觀上講,國防生的日常訓練量已經超過了普通生的水平,體育課程已經沒有再修的必要,而簡單的、重復性的、累加的體育課程,無疑增加了國防生的訓練和學習負擔。
(二)基礎體能訓練的組織水平有待提高
我校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組織者主要由兩部分人員組成,一是駐校選培辦干部,二是代職模擬連隊的學生骨干。兩方面的人員絕大部分是體育專業的“門外漢”,對體育訓練和運動科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沒有經過專業正規和系統的學習研究,缺少專業的理論知識,距離專業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導致在訓練過程中無法給國防生提供必要的、科學的技術指導。
(三)基礎體能訓練的內容不夠完善
訓練內容是提高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質量的關鍵保證。國防生日常訓練基本還是以簡單的跑步為主,訓練內容上枯燥的“單打一”,不但影響了國防生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訓練水平的提高。而基礎體能訓練不單單包括耐力,還包括速度、力量、柔韌、靈敏和協調等多方面的內容。只有經過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才能全面提高國防生的軍政素質。
(四)基礎體能訓練的方法還比較單一
基礎體能訓練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訓練方法的科學運用。國防生日常訓練在方法上還是以集中跑圈的“大幫哄”為主,訓練時間上都是從頭到尾的“滿堂灌”,缺乏重復訓練、變換訓練、循環訓練和間歇訓練等一系列科學方法,形式不新,方法不多,過于大眾化和一般化,無法保證體能訓練的水平,嚴重影響體能訓練的效果。
(五)基礎體能訓練的器材較為缺乏
受訓練資源的限制,國防生在校日常訓練的相關保障還有待于提高。目前來看,日常訓練中使用的器材幾乎沒有,跑步訓練所需的運動場地也需要選培辦進行溝通和協調。訓練中全靠“兩條腿、一塊表”的問題非常突出,而基礎訓練體能的場地、理論教學的教室以及訓練用具等硬件器材,下一步都還需要通過軍地雙方充分周密的準備,從而為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證。
三、加強國防生在校基礎體能訓練的對策和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發揮高校的依托作用
普通高校的國防生培養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領導的重視和思想觀念的先進。長期以來,對于抓國防生軍政訓練工作有這樣的看法存在:軍隊依托普通高校培養國防生,國防生就是部隊的人,一切相關訓練工作就該由部隊負責。國防生和普通生一樣完成了學業,學校的培養任務就完成了。
《國防生教育管理規定》要求“日常訓練以軍事基礎知識學習和體能訓練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課余時間和體育課進行,高校予以協助”。但從我校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的情況來看,這項工作落實的并不理想,國防生的體育必修課還沒有和普通生分開,國防生體能訓練沒有納入體育教學時間進行組織,我校國防生軍政訓練還是以軍政理論課和政治教育為主,系統的、科學的體育教學課程還沒有開設。由此可見,加強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不但是部隊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高校的責任,更是依托培養工作的應有之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統一思想認識,發揮好高校的依托作用,堅定不移地以提高依托培養工作質量為己任,把加強國防生軍政訓練工作常抓不懈。
(二)整合訓練內容,減輕國防生課業負擔
國防生在校期間,除去必須修完本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全部課程外,還要完成部隊所要求的軍政訓練課,包括日常和假期訓練以及13門軍政理論課程。同時,國防生還要完成學校交付的各項任務,如國旗護衛隊、國防生軍樂隊以及各種公差勤務等,參加模擬連隊日常活動較多,如連隊行政會議、政治理論學習、主題教育活動以及各種參觀見習等 。所以,相比普通生而言,國防生學習和訓練壓力較大,課業負擔重,如何減輕國防生課業負擔已經成為當前軍地雙方都在研究和探索的課題之一。而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與學校的體育必修課也存在著交叉和重復,國防生既要上必修體育課,又要參加課余時間的體能訓練,精力和時間有限,導致疲于應付。因此,必須要將基礎體能訓練納入教學安排,整合訓練內容,精簡訓練時間,提高訓練效率,使基礎體能訓練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有效地減輕國防生的課業負擔。
(三)密切軍地合作,促進特色體育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面臨著深化改革的任務,體育教學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密切軍地合作,從國防生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指導方法等方面進行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具有軍隊特色的體育教學改革之路,實現“軍隊與高校協作配合”“普體和軍體相結合”“訓練和教學相結合”,即通過駐校選培辦和體育教學研究部合作統籌安排國防生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來全面提高國防生的軍政訓練水平,同時也使我校體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更有特色、不斷創新。具體來看,就是要以體育教學研究部為主組織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的內容框架,建立和完善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體系。通過基礎體能訓練在組織形式上的突破,在指導方法上的科學,使教學目標更加貼近國防生畢業后的崗位任職需求,從而提高國防生訓練的興趣與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基礎體能訓練和教學工作水平的提高。
總之,國防生基礎體能訓練內容多、課時多、教學周期長、專業要求高,沒有一支穩定的教學力量很難完成訓練任務。而將國防生基礎體能納入體育教研部教學安排正是解決該問題的“他山之石”。高校體育教研部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基礎體能訓練經驗,已經形成了完整配套的訓練教學模式。這樣的基礎體系架構,為國防生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搭建了堅實的平臺,借助此平臺將國防生在校期間的基礎體能訓練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取得“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