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田 劉喜燦 梅 偉 潘玉林 張懷拴
1)鄭州市骨科醫院脊柱二科 鄭州 450000 2)鄭州市中心醫院老年神經內科 鄭州 450007
頸椎手術后并發腦梗死的特點分析
李寶田1)劉喜燦2)梅偉1)潘玉林1)張懷拴1)
1)鄭州市骨科醫院脊柱二科鄭州4500002)鄭州市中心醫院老年神經內科鄭州450007
【摘要】目的探討頸椎術后腦梗死發生的危險因素及發病特點。方法回顧分析2010-01-2014-12鄭州市骨科醫院頸椎退變性疾病手術病例566例,術后并發腦梗死患者28例。分析年齡、手術方式及基礎疾病對其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總結頸椎病術后發生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發病特點。結果高齡及基礎疾病是頸椎術后并發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腦梗死發生率無相關性。結論高齡、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行頸椎手術前后應高度關注腦梗死風險。
【關鍵詞】頸椎手術;腦梗死;危險因素
頸椎病術后并發腦梗死會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患及家屬經濟、心理負擔,部分患者遺留后遺癥,影響生活質量,病情嚴重可危及生命。我們對頸椎病術后并發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研究頸椎病術后發生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發病特點,為預防和早期發現其并發癥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10-01-2014-12鄭州市骨科醫院頸椎退變性疾病手術病例566例,術后并發腦梗死28例。術后1~7 d發病,先發癥狀:腦神經癥狀(口眼歪斜、伸舌偏屈、飲水嗆咳等)9例,意識及精神障礙10例,肢體肌力下降7例,失語2例。均行頭顱CT或MRI檢查發現新發腦梗病灶,請神經內科醫師會診后診斷為腦梗死。
1.2方法分析年齡、手術方式及基礎疾病對其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總結頸椎病術后發生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發病特點。按年齡分為21~40歲、41~60歲、≥61歲3組;手術方式分為頸前路、頸后路及前后路聯合3種;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既往腦梗死史。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四格表資料χ2檢驗進行率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齡組并發腦梗死情況見表1。42~60歲組與≥61歲組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表1 不同年齡組并發腦梗死情況 [n(%)]
2.2不同術式病人并發腦梗死情況見表2。前路及后路組比較,χ2=0.801,P=0.371;前路與前后路比較,χ2=0.164,P=0.686;后路與前后路比較,χ2=0.003,P=0.953;各組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不同術式病人并發腦梗死情況 [n(%)]
2.3合并基礎疾病病人并發腦梗死情況見表3。0項組與1項組比較,χ2=5.408,P=0.020;0項組與2項組比較,χ2=14.127,P=0.000;0項組與3項組比較,χ2=16.520,P=0.000;0項組與3項組之間比較,χ2=20.604,P=0.000;1項組與2項組比較,χ2=2.259,P=0.133;1項組與3項組比較,χ2=3.230,P=0.072;1項組與4項組比較,χ2=4.515,P=0.034;2項組與3項組比較,χ2=0.087,P=0.768;2項組與4項組比較,χ2=0.590,P=0.442;3項組與4項組比較,χ2=0.258,P=0.612。

表3 合并基礎疾病病人并發腦梗死情況 [n(%)]
2.4預后28例患者確診后均轉入神經內科治療,14例腦梗死癥狀完全消失,11例殘留不同程度肢體、語言功能障礙,3例癥狀逐漸加重,最終死亡。
3討論
3.1頸椎手術后并腦梗死的危害頸椎手術一度被視為骨科高風險手術,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及技術的提高,頸椎手術開展越來越廣泛,已成為骨科常規手術。根據病情特點,頸椎手術治療方法為頸椎前路手術、頸椎后路手術、頸椎前后路聯合手術[1]。手術可解除神經根及脊髓壓迫,改善神經功能,預后較好。頸前路常見的并發癥有脊髓神經根損傷、硬脊膜損傷、椎動脈損傷、切口內血腫、食管損傷、喉返及喉上神經損傷等,頸后路常見并發癥:脊髓及神經根損傷、C5神經根麻痹、硬膜外血腫形成等[2]。腦梗死不是頸椎手術常見并發癥,一旦發生,預后不佳。
3.2頸椎手術后并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本研究表明,高齡及基礎疾病是頸椎術后并發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與多數相關研究相同[3-4]。隨年齡增加及基礎疾病的存在,并發腦梗死發生率增加。手術方式的選擇與腦梗死發生率無相關性。故高齡患者,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選擇頸椎手術時,術前應更加詳細評估手術風險,術前應將基礎疾病控制在理想范圍內。頸椎退變疾病手術治療為擇期手術,按照急性腦梗死1~3個月后擇期手術的建議[5],我們建議既往腦梗死病史至少3個月以上才可選擇頸椎手術,血糖的控制建議術前改胰島素,三餐前短效,睡前應用中長效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即空腹的血糖控制為≤7 mmol/L,餐后血糖≤12 mmol/L[6]。術前血壓需控制在160/100 mmHg以下。在本研究之前,我們曾預想頸前路手術腦梗死發生率可能會高于頸后路,因頸前路手術中需向外側牽拉頸部血管鞘,但研究結果顯示前后路組并無顯著差別,分析可能原因是,頸前路手術入路又血管鞘與內臟鞘間隙進入,并不損傷血管鞘膜,術中向外側牽拉幅度也不大,不至于引起血管大的迂曲變形,損傷血管內皮的可能性更小;另外,絕大多數頸椎退變為下頸椎,該段頸動脈管腔粗直,粥樣斑塊發生率低。
3.3頸椎手術后并腦梗死的診治難點腦梗死的癥狀與頸椎病本身的癥狀及頸椎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癥狀有交叉,給頸椎病術后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帶來困難,如術后肢體肌力下降,醫生首先考慮的可能是脊髓損傷,可能是血腫壓迫脊髓,容易忽略腦梗死。我們認為,應提高對頸椎病術后并發腦梗死的風險認識,臨床出現可疑癥狀時應盡早行頭顱CT或MRI檢查,有條件的醫院應以頭顱MRI檢查為首選。請神經內科醫師會診也可提高該疾病的早期診斷率。頸椎術后腦梗死的治療同樣風險較大,治療方法選擇也較困難。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7]中推薦的改善腦循環措施中,溶栓對于本組病人為禁忌證,抗血小板及抗凝、降纖等治療均有增加傷口內出血風險,頸前路傷口內血腫可引起氣管阻塞窒息,后路傷口內血腫可能引起脊髓壓迫,均為嚴重并發癥,故頸椎病術后腦梗死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患者術區情況,需神經內科及骨科醫師通力協作。
4參考文獻
[1]薛經來,韓德韜.脊髓型頸椎病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0,15(7):187-189.
[2]陳仲強,劉忠軍,黨耕町.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81-292.
[3]宋紅松,樊東升.非心臟術后腦梗死病因的影像學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3):217-219.
[4]張克云,田華,饒文勝.髖關節置換術后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15):1 044-1 047.
[5]Ng JL,Chart MT,Gelb AW.Pefioperative stroke in noncardiac,nonneurogurgical surgery[J]. Anesthesiology,2011,115(4):879-890.
[6]張華,母心靈,陳金華.老年糖尿病28例患者腰椎融合手術的臨床結果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18):120-121.
[7]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收稿 2015-06-10)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1-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