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峰
摘要:國外高職通識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學習借鑒國外高職通識教育在實踐方面的經驗,對于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通識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國外;通識教育;特點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中指出,高職教育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為一種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身心健康和知識融通的人。高職院校如何科學有效地推行通識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國外高職通識教育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形成了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的多元參與機制,從豐富的國外高職通識教育發展寶庫中汲取營養,對于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通識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一、國外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特點分析
(一)完善的法律法規是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
縱觀國外高職通識教育的發展,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修改和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明確發展通識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必然選擇。從社會發展趨勢看,隨著經濟全球化日趨擴展,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化,人們的職業變化也愈加頻繁,越來越多的崗位將需要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從人才培養質量看,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等短板問題日益凸顯。這一發展趨勢倒逼高職院校要加強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可遷移能力。通識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不同學科知識間的融合貫通,注重培養學生思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行通識教育成為高職院校的最佳選擇。國外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修訂法案不斷呼吁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例如美國頒布的《1984職業教育法案》、《技術準備法案》,日本頒布的《職業訓練法》、《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等。其二,從法律層面明確資金保障,支持通識教育的建設發展。各國政府也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資金投入比例,提高資金投入額度,確保通識教育所需的建設資金,例如美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社區學院可以從學校發展資金中得到22%的比例,用于更新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加大師資培訓。可以發現,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案和資助計劃,保障了高職院校在資金方面的需求,同時也為通識教育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服務行業企業和學生終身發展需要是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根本目標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落腳點是要滿足行業企業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國外高職院校在實施通識教育中也體現著這種教育理念。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制定了明確的培養目標。經過多年發展,通識教育先后進行了多次改革,首要問題就是關于通識教育目標的討論。正如泰勒(Tyler)所說:“如果我們系統地研究某一課程,必須要首先確定課程要達到的各種教育目標。”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緊貼行業企業發展趨勢,密切關注學生發展需要,課程內容也不斷進行優化、調整,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構建了以基本就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較好地滿足了行業企業轉型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教育者和雇主的共識,培養目標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避免過分專業化和片面發展。二是設立了多樣化的課程模式。總體來看,有四種模式:分布模式、自由選修、名著課程和核心課程。盡管各學校通識課程模式不盡相同,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很多共同特點:其一,課程普遍集中在大學一、二年級,課程選擇自由度大且內容豐富;其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三,采用學分制考核通識教育學習,一般不少于45學分。三是形成了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主要評價四個方面的內容: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正確的判斷鑒別能力、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識,能夠了解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內在價值、某些知識領域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
(三)上下聯動,多元參與的管理體系是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堅實基礎
近年來,國外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提升通識教育管理水平,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為主,行業企業參與”的管理體系。各國政府建立了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負責對通識教育的教育教學進行宏觀指導,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評估,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例如我國臺灣地區設立的“共同教育委員會”等。學校層面,建立了課程委員會、選修辦公室和輔導中心相關管理機構。其中,課程委員會成員主要由教授、行業企業專家和教師組成,負責通識課程的設計、審核和修訂。選修辦公室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部門,由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直接領導,功能包括匯編課程手冊、課程調整、保存學歷檔案和匯集學生資料。輔導中心主要為學生提供有關通識教育方面的咨詢工作,特別為新生提供各種學習上的幫助,包括個別輔導、講座和輔助性教學等。行業企業層面,在行業委員會的指導下,積極委派專家、技術能手參與通識教育管理,指導高職院校制定靈活多樣的通識教育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四)構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是高職通識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數量多,課程內容豐富,為了滿足日常的教學需要,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呈現出來源廣泛、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特點。從師資來源看,由于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自治管理,因此各州高職院校也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師資隊伍建設存在較大校際差異。總體來看,由于通識課程是專業群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師也納入到以專業和課程為基點的師資隊伍管理體系。也就是說,通識教育師資隊伍跟著課程和專業走,如果所教課程屬于通識課程或通識專業,身份就是通識教師,如果不是,身份也相應發生改變。從師資結構看,由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專任教師必須接受過正式的教育并且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具備碩士以上學位;兼職教師主要來自社會各界,其中以行業企業人員為主,一般也要求具備碩士學位。從師資管理看,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建有嚴格的考核和評價機制,注重教師的在職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高通識教育教學質量。
二、國外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綜觀國外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歷程,可謂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借鑒其中有價值的發展經驗,對于加快我國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凝聚思想共識,樹立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國外大力發展高職通識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旨在培養行業企業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正如美國教育部副部長愛德華多·奧喬亞所言:“高等教育本身存在著分工,不同的高校有著不同的教育宗旨,服務于不同的社會需求。對于社區學院來說,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反觀我國,高職院校通識教育仍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什么是通識教育?有沒有必要推行通識教育?如何實施通識教育?關于這些問題,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從實際發展情況看,即使部分高職院校已推行通識教育,更多的也是對國外經驗的生搬硬套,沒有考慮這些模式、方法在目前國情條件下的適應性及有效運轉的必要條件。因此,正確認識高職通識教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現代意義的通識教育觀念,是高職院校推行通識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二)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通識教育有效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國外通識教育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完備的法制體系和相對成熟的法治環境是關鍵所在。因此,我國高職通識教育的實施應該遵循立法先行、適時修訂、依法落實的發展思路。首先,政府應深入開展調研和論證,根據我國國情和高職通識教育實際情況,盡快制定有利于通識教育發展的法律法規;其次,保證法律的“適時性”,及時修訂和完善法律法規中出現的規范沖突等問題,保證法律條款與時俱進;最后,強化通識教育制度、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持依法落實,保證通識教育法律規定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一紙空文。
(三)建立健全高職通識教育管理體系
國外高職通識教育建立了上下聯動的管理體系,形成了從上自下、從政府到民間的多元參與機制,為通識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我們要充分借鑒其中有價值的管理經驗,加快建立高職通識教育管理機構,加強統籌協調力度,出臺相關制度和規定,促進高職通識教育發展。在學校層面,積極構建“校級——系部——專業”三級管理體系,其中,校級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成員由系部主任、行業企業專家、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系部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分管教學的系主任擔任,成員由各專業帶頭人組成;專業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專業帶頭人擔任,成員由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教學過程中,通識教育課程的增設或改動,需要逐級申報、逐級審核,投票通過后方可實施,切實改變當前通識課程缺乏特色和亮點的現狀,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通識課程新模式。
(四)優化整合教師資源,構建協同教學機制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更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普通存在通識教育師資匱乏的現象,許多教師囿于專業所限,知識面較窄,加強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構建更寬廣、更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將豐富的學科知識融入通識教育中。這樣一來,通識教育課程就會變得更加充實鮮活,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的興趣會增加,對課程的參與度也會提高,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另一方面,各系部之間要有效整合教師資源,按照學科背景、興趣特長和個人意愿構建教學團隊,對于同一門通識課程,可以分為若干專題,每位教師根據專業特長選擇自身勝任的專題,最終實現資源共享和提高通識教育課程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振宇.英、德、日三國高職通識教育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職教論壇,2012(10).
[2]陸勇,高田欽.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經驗與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2(12).
[3]彭振宇.美國社區學院通識教育特色及其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2(16).
[4]楊春梅.英國大學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融合的實踐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02).
[5]彭振宇,彭春萍.臺灣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發展及其對大陸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01).
[6]Minneapolis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2009-2010MCTC College Catalog [EB/OL].2009-04-18[2010-05-21].http://www.minneapolis.edu.
[7]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8]錢小龍,汪霞.加拿大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以基本就業技能培養為導向[J].現代大學教育,2013(03).
[9]馬小燕,孔偉英.香港高校通識教育與德育融會貫通的啟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04).
*基金項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中澳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slg14071)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