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馥
(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王爾馥
(黑龍江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課堂教學的諸多問題,對分課堂作為新穎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被提出.該模式包括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3個環節,將課堂分為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2部分,并在時間上間隔進行,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相應的考核方式不再采用單一標準,而是采用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彈性評價機制,并且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調查問卷結果表明,高校學生對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支持率較高,特別是在高年級的學生中,認同度更高.對分課堂提供了一個更加適合中國學生的課堂模式,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教學模式;網絡環境;對分課堂;過程評價
隨著網絡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高校的學生數量逐年遞增,社會受教育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據統計,自從1978年恢復高考之后,高校招生名額一直呈增長的趨勢.1999年5月,我國教育部開始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高等教育進入一個空前發展的時期.1999—2002年,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平均每年遞增率為42.4%,而1978—1998年的20年間,這一指標僅為5.1%.2015年,全國高校計劃招生總人數比2014年增加2萬人左右[1].然而擴招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首先,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掌握知識有快有慢,因此教師必須降低課堂授課速度以及考試標準.其次,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自律能力不強,經常發生在課堂上不聽課,玩手機,看電腦,甚至長時間逃課的現象.最后,學生所處的時代環境發生了變化,對于成長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學生,課堂上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2].針對這種現象,大學教學方式需要進行改革,知識傳授的過程不應固化為某一種不變的教學模式,而應是學生可以依據自身學習水平進行選擇不同的靈活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一目的而創設的一種新型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在2013年提出,是一種適用于中國高校課堂的教學新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3個環節,因此也稱為PAD課堂.該教學模式對傳統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將課堂分為2部分,即一半由教師講授,另一半交給學生進行自由討論[3].其中講授時間和討論時間不是嚴格的各占50%,而是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和學生整體水平進行靈活的調整.此外,學生的討論也不是在教師講授之后馬上進行,而是在時間上間隔開來的,即在聽過教師講授知識點之后,學生在課下根據自身的理解和具體問題,按照自己的進度去查找相關資料,經過一段時間完成內化吸收的過程.當學生再次回到課堂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理解到的知識,與同學和教師進行討論,從而達到糾正錯誤和深入學習的目的.
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被動接受,彼此沒有交互,學生只是機械的記錄,根本聽不進去.特別是一些專業課程,課程的內容理論化程度高,缺乏生動性,不利于記憶,再加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缺乏相關材料.因此,即使教師盡力備課,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學科動態納入教學內容中,也很難吸引學生.特別是對于年輕教師,為了避免枯燥和沉悶,讓每個學生都認真聽講,往往加大了課堂授課時的表演部分,而忽略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
目前,雖然我國教學的主要場所依然是課堂,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大高校均已具備隨時隨地上網的條件,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途徑發生了很大變化[4-5].傳統授課中,教師呈現的內容都來源于教科書的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現在大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有些學生甚至不愿意認真閱讀教師指定的教科書,課堂的吸引力在逐漸下降,知識的傳授作用在明顯降低.針對這種情況,課堂應該從傳統的教室擴展到了“云端”[6].教師利用學校提供的網絡平臺建立一個虛擬的學習環境,將課程內外的許多學習資源歸納分類,并按照逐步深入的順序串連放置網絡上.學生憑借學號和選課序號,可以使用瀏覽器進行訪問,輕松地獲得想要的學習資源,下載相關的參考資料.教師也可以將課后作業的提交和批改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學生們不僅可以看到教師對自己作業的批改,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業,這樣不僅方便大家相互學習,也可以有效地抑制作業的抄襲,督促學生改進作業質量.與此同時,網絡學習平臺特有的24小時服務營運可以使學生們的學習不中斷.
對分課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因此,教師必須拿出一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自主安排討論,不僅支持師生互動,還要鼓勵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培養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國外高校中,討論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通常采用一種討論式教學,但是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深度的參與討論,在討論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不適用于中國高校中的大班授課模式.此外,討論式教學中的時間安排是連續的,即教師講授完知識點后,學生馬上針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展開討論.這樣的“當堂討論”其實違反了學習過程基本的心理學規律,學生對剛剛接觸的新內容缺乏深刻理解和認識,無法展開有效的討論,討論過程常常有名無實.
對分課堂的實施分為3個步驟:首先,教師在課堂上介紹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著重講授重點及難點,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新的課程內容,降低了課后的學習難度,為其課后的內化吸收打好基礎.其次,給學生預留出一段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讓不同基礎的學生按照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進行有效的內化吸收,為下次課堂上的討論奠定基礎.最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的時候,學生對上堂課講授的知識已經有了多方面的理解,每位學生都可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及產生的疑問、困惑等,并和討論組的成員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
在對分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2個問題,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但是在實施的初期,問題要設置得難易適中,幫助學生逐漸自己生成問題,形成一個從聽到學再到悟最后到問的一個良性循環,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互問互答.其次,由于高校低年級的公共課一般沒有學生進行討論的機會.學生進入專業課后,對于課堂上的討論,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會感覺不適應,甚至產生畏懼感,失去參與討論的興趣.因此,需要幾名學習基礎好、善于表達的學生先發言,并幫助激發其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參與討論,鍛煉其創新思維能力.
從長遠來看,對分課堂模式不但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靈活掌握和應用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產生一種持續的學習動力.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信心,培養學生主動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課堂的“客體”轉變為“主體”,完成“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換.
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也必然導致考核方式的調整.目前,高校的很多課程依然采用期末卷面考試的考核方式,學生課堂上不學習,期末臨近考試開始突擊學習,對教材死記硬背,以求達到考試通過的目的,顯然教學的效果沒有真正得到發揮.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考核方式不應該采用單一標準,而要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做到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彈性評價機制.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達標式的考核和開放性的考核2種方式,對于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選取達標式的考核方式,使學生保底通過考試拿到學分;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自我要求較高的學生,則給予展示其學習成果和才能的空間,這種靈活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程考核中,可以適當的增加討論環節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注重過程評價.將學生每次參與課堂討論時的表現納入考核中,同時考慮到學生參與討論的頻次.課堂討論采用當堂打分制,分數主要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3部分組成.
針對對分課堂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學期末在電工專業4個年級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的問題是:你是否認為對分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內容,深入地理解重點難點,并在你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問卷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9份,有效率為99%.調查問卷的結果見圖1.

圖1問卷調查結果
由圖1顯示,大一新生有55%持支持態度,45%選擇了傳統課堂.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對對分課堂的支持率逐漸提高,大四的學生的支持率達到89%,大部分學生認為對分課堂可以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從學生的反饋中也了解到,大一新生還沒有完全擺脫高中的學習習慣,對課堂的認知還停留在教師教,學生聽的階段,此外,低年級的基礎課程內容多、強度大,很難安排討論時間.而大四學生課業負擔較輕,課余時間較多,選課也靈活,但是需要面對找工作的壓力,因此,更加迫切地希望學習教材以外的相關知識,拓展知識面,壓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不同的嘗試,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學校基礎設施、教師團隊以及各級學校學生特點,還應該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分課堂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有別于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的思路,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習意愿,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心理壓力.雖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遇到問題,學生習慣第一時間向教師求助,而不是獨立思考和學習.平時考核中學生自評和互評標準的制定也存在不足.但是對分課堂仍然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適合中國學生的課堂模式,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廖明,姜峰,朱蕾,等.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學生教學質量觀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6):61-65
[2] 郎大鵬,吳良杰,高偉,等.大學生課堂注意力關鍵因素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10):16-20
[3]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4] 薛云,侯鳳石.Blackboard 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4-66
[5] 劉傳堯,鄭傳梁.網絡教學平臺助推高校教學信息化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計算機,2015(15):49-52
[6] 王莉利,高新成,李瑞芳,等.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的設計[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4):37-40
The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WANG Er-fu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rtact:Aiming at various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resulted from the college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bisection classroom is proposed as a novel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ode,which includes three links of teaching,internalization and absorption,as well as discussion.It divides the class into two parts,namely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discussion,which will be carried out at particular interval time to provide students enough time to study independently.The corresponding assessment method no longer adopts the flexi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process evalu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rather than a single standard.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high approval rate on the new teaching model among college students.In particular,the recognition degree is higher among the senior grade students.Bisection classroom provides a more suitable classroom pattern for Chinese students and points out a progressional direction for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mode;network environment;PDA;process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TM1∶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6.05.025
文章編號:1007-9831(2016)05-0089-04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B76)——基于科研促進教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王爾馥(198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盲信號處理與保密通信研究.E-mail:197300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