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林+洪薈春
【關鍵詞】小學數學 綜合與實踐 鋪貼地磚 教學設計 評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71-03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是一類基于學生直接經驗,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綜合運用知識技能,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參與為主的數學學習活動。它具有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自主性、生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加強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并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教師對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認識不是十分清晰,對基本課型不夠熟悉,對實施策略體會不深,從而不能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們展開了《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型及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重在研究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不同課型的特點、實施要求及教學策略。以下筆者結合自己執教的《鋪貼地磚》這一則典型課例,談如何融合“社會實踐”與“課題研究”兩大課型的特點,激勵學生研究不同方案,并學會優選合適方案,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因數和倍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物體搭配的規律等知識綜合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鋪地問題。
2.讓學生經歷設計鋪地方案、優選鋪地方案的過程,發展數學思考,積累活動經驗,有機滲透初步的數學思想,提升數學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關注現實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意識,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因數和倍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物體搭配的規律等知識綜合解決鋪地問題;難點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設計并優選鋪地方案。
三、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學生測量的視頻、調查表、學生活動單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在我們美麗的學校周邊,矗立著一幢幢學區房(多媒體出示圖片)。樓房從開工到居住,需要人們付出艱辛的勞動。
1.師生談話:你想做一名裝潢設計師嗎?請喜歡裝潢設計的小組介紹測量活動,說明測量地面長和寬的意圖(設計鋪貼地磚的方案)。
2.教師揭示課題:鋪貼地磚。
3.調查小組匯報家庭購房需求統計情況,幫助學生了解人們購房時需要考慮的一些因素。
【設計意圖】課伊始,趣已生。本節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貼近生活,關注實踐。教師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學區房的地磚鋪設問題為引線,以家庭購房需求的調查情況為素材,使學生對如何選擇地磚鋪地產生興趣,激活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這樣的情境創設緊貼生活實際,緊扣學生心弦,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實踐性和啟思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造意識。
(二)問題導引,優選方案
1.教師提問:一間客廳地面長5.6米,寬3.2米,現在店里提供了三種瓷磚,你準備選擇哪一種?
2.教師相機板書:只鋪一種;正好鋪滿。
3.學生完成活動一:優選合算的方案。
一間長方形客廳,地面長5.6米,寬3.2米,如果正好鋪滿一種瓷磚,怎樣鋪貼比較合算?
(價格表)瓷磚1規格:80cm×80cm,每塊價格:90元;
瓷磚2規格:40cm×40cm,每塊價格:25元;
瓷磚3規格:30cm×20cm,每塊價格:10元。
(1)同桌說一說:你準備怎樣鋪?
(2)獨立算一算:需要多少塊?一共多少元?
(3)組內比一比:選擇哪一種瓷磚比較合算?
(4)展示匯報。
①學生先說一說怎樣鋪,再算一算、比一比。
②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關注學生不同的方法,適時進行評價、點撥;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個別指導。
預設1:
5.6米=560厘米;3.2米=320厘米
560÷80×(320÷80)×90=2520(元)
560÷40×(320÷40)×25=2800(元)
因為:2800元>2520元
所以:鋪貼邊長80厘米的比較合算。
預設2:(560×320)÷(30×20)有余數,地面的面積不是長方形瓷磚面積的整數倍,不能正好鋪滿……各小組推選代表展示匯報,交流數學思考的過程。
③教師借助圖示進行點評,與學生談話小結:當長方形的長(m)、寬(n)均為正方形瓷磚邊長(a)的整數倍時(或者m是a的倍數,n也是a的倍數),一定能正好鋪滿。
可以運用以下解決問題的模型求一共的塊數:
④借助多媒體直觀顯示:用30cm×20cm的瓷磚不能正好鋪滿。
師生交流:無論怎樣鋪貼,地面面積總不是每塊瓷磚面積的整數倍,用這樣的瓷磚不能正好鋪滿地面。
教師板書:mn÷(ab)不是整數倍,不能正好鋪滿。
讓學生選擇80cm×80cm瓷磚鋪地,算出怎么鋪總價最少、價格合算。
【設計意圖】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是以問題為引領,學生自主參與,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在“活動一”中,學生自主探索“如何選擇一種不同價格的瓷磚”,經歷了說一說鋪法、算一算塊數、比一比價錢的活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學會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并優選。教師沒有停留于解決具體問題的層面,而是繼續引領學生觀察,建構解決問題的模型:當長方形的長(m)、寬(n)均為正方形瓷磚邊長(a)的整數倍時(或者m是a的倍數,n也是a的倍數),一定能正好鋪滿,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求塊數:m÷a×(n÷a)或mn÷a2。另一方面,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無論怎樣鋪貼,如果地面面積總不是每塊瓷磚面積的整數倍,這樣的瓷磚不能正好鋪滿地面(但這句話不能說明:無論怎樣鋪貼,只要地面面積都是每塊瓷磚面積的整數倍,這樣的瓷磚能正好鋪滿地面)。
優選方案是學生不斷深化數學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對倍數與因數、面積知識等學會了靈活運用,思維經驗就會得到提升,優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強。
(三)合作探索,設計方案
師生談話導入:人們在生活中經常將不同種類的瓷磚搭配起來鋪地。
1.師生共同設計鋪設方案。
(1)地面最外面一層鋪滿長方形瓷磚(多媒體展示鋪貼過程),提問:最外面一層鋪了多少塊?
(2)里面如果正好鋪滿另一種正方形地磚,可以怎樣鋪?同桌交流。
(3)重點突出:560-20×2、320-20×2都是40的倍數,但都不是80的倍數。
小結:里面長、寬都是40的倍數,能夠用邊長40厘米的瓷磚正好鋪滿;里面長、寬都不是80的倍數,不能用邊長80厘米的瓷磚正好鋪滿。
2.完成活動二:設計不同的方案
如果在客廳地面最外面一層正好鋪滿一種正方形瓷磚,里面正好鋪滿另一種瓷磚,可以怎樣鋪貼?
(1)組內分工合作,一人做好記錄。
(2)我們小組的設計:最外面一層鋪貼_______;里面鋪貼__________。
研究過程:
我們的研究結論
(3)全班交流。
①請同學們嘗試用不同種類的瓷磚搭配起來鋪地,完成活動二。
②學生分工合作,教師指導小組活動,注意對有困難的小組或學生進行點撥。
預設1:最外面一層鋪貼80cm×80cm的瓷磚,里面鋪貼40cm×40cm的瓷磚
(560-80×2)÷40=10(塊)
(320-80×2)÷40=4(排)
560÷80×2+(320-80×2)÷80×2=18(塊)
10×4×25+18×90=2620(元)
預設2:最外面一層鋪貼80cm×80cm的瓷磚,里面鋪貼30cm×20cm的瓷磚
(560-80×2)×(320-80×2)÷(30×20),不是整數倍,里面不能正好鋪滿……
③指名小組展示匯報,學生互評、補充。
④師生共同談話: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關鍵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長和寬,看能不能正好鋪滿。對于不同的方案,可以計算出總價,比較哪種更合算。
【設計意圖】數學是思維的學科,實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活動二從“人們在生活中經常將不同種類的瓷磚搭配起來鋪地”這一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出發,精心設計開放性問題:如果在客廳地面最外面一層正好鋪滿一種正方形瓷磚,里面正好鋪滿另一種瓷磚,可以怎樣鋪貼?讓學生再次經歷不同方案的設計,綜合運用物體搭配的規律、因數和倍數以及“活動一”歸納出的問題解決模型等解決更為復雜的挑戰性問題。這一活動充分融合了“綜合與實踐”中“社會實踐”課型與“課題研究”課型的特點,需要學生關注生活、想象“模擬生活”情境;面對問題,學生必須在合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方案的選擇、優化,驗證方案是否可行。最后,師生談話小結: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關鍵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長和寬,看能不能正好鋪滿。對于不同的方案,可以計算出總價,看哪種比較合算。
這一活動具有豐富性、復雜性和嚴密性等特點,學生的活動經驗在畫畫、算算、比比等操作、思考活動中愈加深刻。尤其是最外面一層鋪貼正方形地磚后,里面可以怎樣鋪需要學生借助圖示深度思考。由提出方案,到驗證方案是否可行,再到得出結論,這樣的過程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四)交流體會,拓展延伸
1.說一說課堂學習的收獲,并提出一些有待繼續研究的問題。
2.課后延伸:請同學們繼續挑戰。
我來挑戰:
(1)如果在長方形客廳和兩間臥室分別鋪貼一種不同的瓷磚,都是正好鋪滿,你認為怎樣鋪比較合算?(圖略;瓷磚價格同活動一)
客廳地面長:7.2m 寬:4m
房間1地面長:4.8m 寬:3.6m
房間2地面長:4.8m 寬:3.2m
(2)一間長方形客廳,地面長4.2米、寬3.6米。如果在最外面一層正好鋪滿若干塊邊長30厘米的瓷磚,里面正好鋪滿另一種正方形瓷磚。
①最外面一層一共鋪貼了多少塊?
②里面瓷磚的最大邊長是多少厘米?一共鋪貼多少塊?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從問題出發,最終回到一些更高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探索,這很有價值。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也注意從課堂生成的問題中精選話題。另一方面,練習設計突出了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讓學生繼續運用物體搭配的規律尋求優化的方案。
五、總體設計反思
本教學設計貼近現實生活,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本節課能夠充分利用生活資源,結合人們的購房需要、用一種或不同種方磚鋪地、選擇合算的鋪地方案等內容,巧妙地設計不同層次的鋪地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思維的愉悅,感受數學應用的樂趣。
(一)體現課型特點,靈活運用策略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應用和創新意識。同時,活動課型豐富多樣,教師只要準確把握各種課型的特點、結構模型和實施要求,靈活運用各種課型的模型和方法,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益。
這節課很好地體現“社會實踐”課型、“課題研究”課型等特點。從社會實踐的角度看,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學區房進行實地測量、搜集數據,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人們購房的一些需求,通過明確問題、參與實踐、展示成果等活動過程,使學生的數學思考和實踐意識得到了激活,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同時,這節課也力求體現“課題研究”之特點。以“活動二”為例,學生重點圍繞“如果在客廳地面最外面一層正好鋪滿一種正方形瓷磚,里面正好鋪滿另一種瓷磚,可以怎樣鋪貼?”進行具體研究。由提出初步方案,到驗證是否可行,再到得出結論,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靈活運用策略,通過精心組織合作、鼓勵畫圖思考、探究不同方案、比較優化方案等方式引領學生豐富解決問題的路徑,體驗方案的多樣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啟迪發散思維,優化解決方案
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活動一”中,學生經歷算一算、比一比的過程,并結合已經學過的因數、倍數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知識思考哪種方法是不可行的,哪種方法是合算的;模型的建構更加深化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活動二”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思路更加開闊,在確定最外面一層鋪設不同的正方形地磚之后,就對里面的鋪設產生了不同的方法。在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之后,教師又引領學生回歸問題解決的關鍵之處:在不同的搭配方式中,關鍵是求出里面地面的長和寬,再看能不能正好鋪滿。最后,又進一步優選合算的鋪設地磚的方案。
(三)注重設疑引申,促進素質發展
教學的境界不是教學生無疑,而是讓學生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綜合與實踐”活動綜合性強,課堂生成性問題較多。這節課有一個結論:無論怎樣鋪貼,如果地面面積總不是每塊瓷磚面積的整數倍,用這樣的瓷磚不能正好鋪滿地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無論怎樣鋪貼,只要地面面積總是每塊瓷磚面積的整數倍,這樣的瓷磚就一定能正好鋪滿地面。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探討:當地面面積是每塊瓷磚面積的整數倍時,用這樣的瓷磚鋪地,一定能正好鋪滿嗎?課結束,教師又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如果在客廳和兩間臥室分別鋪貼一種不同的瓷磚,都是正好鋪滿,你認為怎樣鋪合適?練習的設計促進了學生的再提升和再創造。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綜合與實踐”的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與綜合性,注重融合“社會實踐”與“課題研究”兩大課型的特點,從現實生活出發,以社會實踐為立足點,以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著力點,靈活運用多種策略,激勵學生研究不同方案、優選合適方案,使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深化體驗,在積極的探究中深化認識,最終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
注:此課例為江蘇省第十期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型及教學策略研究》(編號:2013JK10-L106)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