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驥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對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要求:“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興趣的培養能徹底扭轉學生的被動局面,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它使學生學會學習并掌握科學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并借興趣培養與學習這一栽體,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興趣培養;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198-02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對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要求:“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孩子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興奮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又能集中注意力,抑制疲勞感,還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孩子以高漲的熱情,在學習中獲得新的知識。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興致勃勃地 走進數學課堂呢?我從以下幾方面作了探究:
一、融洽師生關系,產生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由于任教課時少,師生交流機會不多,很容易在學生心中留下古板、嚴厲的印象。如果學生感覺老師很可怕,就很難喜歡他上的課。因此,數學老師在平時要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盡可能經常與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這位老師,進而喜歡數學這門課程。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往往班里會有一些后進生,對待他們的態度很重要,老師尤其不能動輒訓斥,應該循循善誘,特別注意愛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特別是那些基礎較差成績落后較多的學生,只要有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老師也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從怕上數學課到愛上數學課,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創設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領悟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這樣,通過教學知識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如知識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用于什么問題等。)使所學的知識密切地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及已有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這樣既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的用途,也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聯系的,離開數學將寸步難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擺了好多商品,琳瑯滿目,選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貨員,其他小朋友先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使課內的數學知識得以鞏固。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創造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時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產生沖突。老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沖突精心設疑,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
四、用數學本身的內在力量喚起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各種數學材料之間的有機聯系,解決數學問題時思路的開闊和敏捷,數學思維的各種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構成了數學這門學科的潛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這種內在力量顯示出來,使學生看到一個“快樂的數學王國”,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對數學產生深刻的興趣。
五、用學習的成功感增添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蓋茲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因此,老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才會有真正的、內在的、高層次的愉快,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特別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成功的積極意義遠遠大于失敗。對于未獲成功者,老師絕不能簡單的給予批評責備。學生的錯誤中往往有正確的成分,老師應該盡量發現其中的正確成分并給予肯定,啟發學生發現、糾正錯誤。
例如,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表面積》有這樣的題目:“某型號洗衣機,高95厘米,底面長54厘米,寬50厘米,要給洗衣機做一個布罩,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布?”有位同學這樣列式:54×50×2=5400(平方厘米) 54×95×2=10260(平方厘米) 50×95×2=9500(平方厘米)5400+10260+9500=25160(平方厘米)同學們“哄”地笑了出來。還有個同學大聲的說:“洗衣機罩要是有六個面,你怎么套在洗衣機上呢?”這時,我問:“這道題徹底做錯了嗎?找一找哪幾步是正確的?”同學們紛紛舉手:54×95×2=10260(平方厘米)和50×95×2=9500(平方厘米)這兩步是正確的。這樣既教育了其他同學,又找出了錯誤之處,還給了這位同學自信,讓他體驗到只有繼續努力才能成功。所以,老師要對參差不齊的每一位學生都要給予創造成功的機會,激勵所有同學像劉翔等奧運健兒那樣勇于拼搏,能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跑出驚人的速度,可喜的成績,讓他們體驗不斷進步的快樂,讓喜歡數學的同學多起來,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起來。
六、創設競爭性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老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根據教學內容并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設計情境。
七、用數學課外活動發展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并激發了學習興趣后,就會不滿足于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這時,老師應組織各種數學課外活動,為其創造一個非常自由的、寬松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加趣味化,實踐化。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小學生學習數學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要使課堂氣氛活躍,煥發生機,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科學地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活潑,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讓數學成為孩子們自覺追求的東西。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也是我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