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芳芳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特殊,缺少家庭教育、家庭文化教養、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家庭成員間的交流,致使他們的作文素材的空白,致使學習成績的低下、學習興趣不濃,作文“無米之炊”。文章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談幾點提高留守兒童作文興趣的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留守兒童;作文教學;寫作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82-01
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小學人數的半數以上,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他們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親人間的交流,學習長期以來沒人輔導、生活起居得不到照顧,更缺少家人外出旅游的機會,為他們的作文設置了障礙,對作文提不起精神,難以產生興趣,作文水平亟待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作文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探討。
一、趣味教學法,激發寫作欲望
作文趣味教學法,就是教師為學生創設孩子們熟悉的情境,讓孩子們在熟悉的情境中,與老師、與同學、與課堂產生和諧的音符,構建和諧、平等、交流、互助的氛圍,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
留守兒童雖然很少走出家門,飽覽外面的風景,缺少對外面世界的感知,但他們有獨特的鄉村資源,抬頭一望無際的藍天,低頭小河彎彎、小草翠綠,他們有爬樹掏鳥窩的經歷和感受,有下水捉泥鰍的體會,有被馬蜂蟄、兔子咬的痛苦,有看螞蟻上樹的悠閑、田地里摘瓜吃的興奮……我們的留守兒童多了山村人的淳樸和善良,多了農村人的天真和“野”味,生活樸實但有趣,調皮也有野性。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以他們的這些熟悉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讓他們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點點滴滴,用文字表達出來,那么有興趣,也有話可說,作文“無從下手”、“無米之炊”的問題也隨之而解決。
這些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課堂上再次呈現給學生,學生感到真實、逼真,感到生活的美好。如呈現魯迅的《閏土》中掃開一篇雪地、支起一個篩子、撒上一把秕谷、等待鳥兒來食、拉著長長的細繩、遠遠地看著……這個情景的給出,無疑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不陌生,再引導學生們,“你生活中做了哪些好玩、有趣的故事,給我們講一講,再寫下來,你的作文比魯迅的遜色不了哪兒去,或許比他的更精彩,更有情趣。”
小學生大都提起作文而色變,對作文抵觸心理嚴重,而“趣濃勞輕、樂此不疲”,如果作文教學中,注重趣味化教學,以激發興趣作為突破口,熟悉的情境,激勵的語言,啟發的聲音,使學生們對寫作有了興趣,容易進入寫作狀態。
二、開展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農村的孩子們閱讀量小,對外面的世界接觸太少,知識面困乏,又接觸作文時間短,作文時抓耳撓腮、苦思冥想也無從下手、東拼西湊而應付交差的不是少數。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教師應善于針對留守兒童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開展一些作文活動,解決他們的無話可說的難題。如“當地民俗的調查”活動,既滿足孩子們好奇的心理,迎合他們愛動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千百年的中國文明,數年傳承的農村文化,各具特色的農家風情,農村人的自娛自樂,祖祖輩輩的豪爽,對孩子們而言都是寶貴的作文素材。如讓學生調查村子里結婚的風俗,通過調查,了解到結婚彩禮之重,買房蓋樓,還要三響一金,更要彩禮幾萬,于是,婚后,為了昂貴的彩禮不得不拋下自己的子女,外出打工,辛苦賺錢養家糊口和還債,這樣,也讓學生理解爸爸、媽媽常年不在家的苦楚,了解爸爸媽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也為他們寫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打下基礎。
再者,引導孩子們詢問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鄰里鄉親,關于一些傳統的節日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的來歷,以及包餃子、吃團圓飯的意義,發紅包領紅包等的風俗,從而,了解到更多的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了解家鄉文化。通過紅包、壓歲錢的保管和使用,也培養孩子們理財意識和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為他們的寫作又積累了一筆豐富的寶藏。
端午節、中秋節、圣誕節、臘八節、元宵節等,每一個傳統節日,文化不同,通過調查和訪問,開拓學生的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習興趣,拓寬學習的渠道,有了寫作的源頭活水。
三、展示優秀習作,增強成就感
一位教育家說過,“天才是表揚出來的”。小學生喜歡被表揚,喜歡被老師認可。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老師的關注、表揚、賞識,會提高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的欲望和表現力。
如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作文寫話時,一位學生這樣描寫“蜻蜓”:一雙黑黑的眼睛,一對透明的翅膀,一條紅色帶黑紋的尾巴……對于這樣的描寫,對這個學生的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用詞形象等一一點出,這位學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老師表揚的不僅僅是這次的一篇寫話短文,更關鍵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強化了寫作動機,為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平時對學生的優秀的習作,及時給以點評,并不吝嗇表揚,促使孩子們更加積極投入到寫作中,從而更加愛上寫作,愛上語文。
四、增加閱讀量,積累寫作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有神”。大量的閱讀可以積累學生的語言、增加詞匯量,提高寫作技巧。而留守兒童由于身居偏遠的農村,農村里圖書室、圖書館等對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可謂聽所未聞,視而未見,想買本閱讀書或者借閱更不可思議,并且,能買得起的也屈指可數。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我們可以設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分享僅有的資源,有書一起看,有書共同讀,并且要求學生每讀一本書最起碼寫一個讀書筆記,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也可以組建興趣小組、積極鼓勵學生參加作文大賽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形成寫作技能。
農村留守兒童更需要我們教師的關愛和呵護,學習更需要我們的照顧和指導。作文教學更需要我們踐行新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從趣味教學、活動教學以及增大閱讀等,激發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書甚.強化交流分享,激發小學語文作文興趣[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4(12).
[2] 肖禮和.淺談如何激發小學生的作文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