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世界各國的教育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也不例外。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老話題,美國一些學者對其做過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又是一個新話題,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止。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仍在繼續,美國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許多值得我國借鑒的思路和方法,從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能得到適合我國國情、對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美國基礎教育 課程改革 啟示
【中圖分類號】G5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05-03
課程改革歷來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進入21世紀,在世界潮流的推動下,我國高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旗幟,掀起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何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地進行,鮮明而緊迫地呈現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美國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發和思考。
一 切實將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落實到實處
美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的模式是國家建議、州級標準、學區決策、學校實施。這也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大一統的要求很難在全國普及,不同地區學生的需要也很難得到滿足。鑒于此,本次課程改革重在處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基本模式是指:國家制訂總體的發展規劃,確定國家管理體制,提供宏觀指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下達的總體目標制訂相應的規劃,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按照這樣的線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加具有適切性,有利于平衡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差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使學校辦學具有地方特色,使學生的發展能各取所長。
二 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提高教師待遇,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美國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表明,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改革過程中,最能促進改革進行下去的直接實行者非教師莫屬,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師資問題是一個重點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教育改革的成敗,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通過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運用來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
當前很多地方教師的工資偏低,一部分教師職業倦怠感嚴重,怎樣讓教師主動熱情地參與改革,成為教育界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師是最前沿、最直接的直面教育改革的工作者,許多最根本的問題只能在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被發現和提出,因此應該采取必要的激勵措施改善教師現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師工資水平;可以通過相關的績效責任制,來激勵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教師作為如此重要的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必將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有價值、可借鑒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
三 喚醒國民的危機意識,將國家的危機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措施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課程改革都把教育的成敗和國家未來的命運、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每一個覺醒的民族都充分認識到,面對21世紀的挑戰,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夠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這是關系到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美國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很多法案從標題上就顯示出他們民族危機意識的強烈,通過醒目的標題
引起國民共同的危機意識,在法案中強調教育對國家未來生死存亡的攸關作用。美國的這種做法在一些國家看來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美國當局足夠重視改革的體現,這也成為美國基礎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國先后進行的多次較大的課程改革也提出過很多尖銳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沒有一次將改革的緊迫性和國家危機聯系在一起。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教育大國,教育改革措施的實施在我國難度更大,只有全國上下普遍意識到問題的迫切性,并且從行動上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教育改革的理想才可能實現。因此,在進行改革的時候,要喚醒國民的危機意識。真正的危機不在于教育問題有多嚴重,而在于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的程度。多一份危機感,多一份批判,我們就會多一份進步,多一份成就,多一份強大。
四 加大財政投入,保證教育經費
教育要發展,經濟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教育通過培養能夠參與各種經濟活動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教育是美國經濟生活乃至全社會事務中頭等重要的大事。美國對教育的重視主要反映在教育投資上。美國學者包爾丁(K.E.Boulding)說:“很多研究結論表明,就投資利潤率而言,教育投資優于其他工業投資。”至于科學技術的發達有促進生產力的宏效,而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在于培養科技人才的教育,更是美國企業家早經理解的。①
多年前,美國的一些學者就對美國的教育投資狀況做過預測。預計政府支撥的教育經費預算將日益充裕,教育基金會將日益慷慨,教育領域一些捉襟見肘、無米為炊的現象也將日益改善。另外,一般國民收入日益增加,廣大社會人士日益看清對子女教育投資的重要意義,家長們也必日益盡可能地供給子女接受長期而良好的教育。
目前,美國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已經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7.9%。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相對于美國的教育經費投資,我國的相形見絀,美國的教育投資幾乎是我國的兩倍。我國受教育人數遠超美國,但教育投資僅約為美國的一半。在這樣的條件下,實現優質的教育,難度可想而知。
五 除國家財政支持外,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
教育要發展,僅僅靠國家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的財政撥款是在宏觀上給予支持,還要動員社會力量的支持,這會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產生如虎添翼的效應。如果社會各界人士都能認識到課程改革對于教育發展的關鍵作用,有能力提供經濟支持的企業家和各領域的帶頭人能貢獻一份力量。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事業將會蒸蒸日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全民參與的事情,只有國家“搖旗吶喊”,民眾不參與,社會不關心,進展是不會順利的。只有當全社會把改革視為與自己相關的事業,切身投入其中,才有助于改革的蓬勃發展。
六 加強信息技術教育
隨著微機的誕生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計算機開始進入學校。由于政府重視,加之有強大的經濟和物質力量的支撐,計算機進入美國校園的速度非常迅速。在美國中小學,計算機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廣泛應用于數學、自然科學、語言、地理、歷史、社會、美術等教學中,它在推進中小學教學手段現代化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據統計,1970年美國各州有18%的中小學采用了相關的信息技術。在美國中小學,由于計算機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形成了教師傳授和學生自我探索相結合的新型教學觀念和模式。通過互聯網,老師可以獲取與教學相關的教輔資料,設計教學方案;學生可以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拓寬知識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獲取知識的觀念,培養了能力,這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適應信息化社會極為有利。
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設置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指出要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這體現出我國已經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并試圖采取措施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但實際施行中,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主要表現在信息素養的提高、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加強。信息素養的提高主要是指學生能夠高效或有效地獲取信息并能成功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和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主要在于學生能探求與個人興趣相關的信息、能欣賞文學作品和信息的其他創造性表達、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達到優秀水平。社會責任意識的加強要求學生能認識信息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能遵守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行為規范、能積極參加小組活動來探求和創建信息。
在終身學習的社會里,信息技術將成為改善人類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最重要方法。它可以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充分的、平等的學習機會;還可以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與學習的效率。在信息化社會里,只有掌握信息技術的人,才可獲得步入信息時代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