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婷
【摘要】“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可見幼兒的科學教育不止是讓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樂于探索的意識和相應的探索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 觀察 指導 激勵
陶行知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科學教育中教師應著眼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根據教材和學生心理特征,運用現代認知理論,創設情景。教學中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盡可能的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讓其在觀察、實驗、調查、參觀等實踐活動中,主體參預自主探究。從而,獲取新知識,養成獨立思考、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嚴謹推理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為后續學習作準備。
一、為幼兒創設一個適宜的環境,激發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布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引發幼兒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豐富多樣能保證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有多次嘗試和反復操作的機會,從而完成自己富有創造性的設想。如在科學活動“怎樣使物體移動”的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材料,如:紙屑、積木、跳棋、各種玩具、火柴棒等等。通過運用已有經驗再加工,創造符合目標的物體,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通過支持和鼓勵來調動孩子參與交流活動的積極性,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引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自主探究、思考
1、實驗操作法
如“沉與浮”的活動中,孩子們對于沉浮的基本經驗就是大的東西、重的東西會沉下去,小的東西、輕的東西會浮起來。于是,我提供了大量的硬幣、回形針、花菜、蘿卜、大木塊等材料,最后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設想大相徑庭,又重又大的木頭,花菜浮在水面,而又輕又小的回形針卻沉在水里,通過反復操作,幼兒逐漸認識到“物體的輕重不能決定物體的沉浮。”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萌發主動探索的強烈愿望。
2、游戲法
每次到戶外游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系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并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了解什么是擺動后,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3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3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游戲是適應幼兒的內部的需要產生的,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游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如果把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游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3、問題情境法
幼兒關心著身邊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現象吸引著幼兒,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隨機向幼兒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積極探究,如下雨時,讓幼兒在活動室外的走廊里一邊觀察雨,一邊回答“雨像什么”?“下過雨后的地上會怎樣?”從而使幼兒對雨產生興趣,繼續探究“雨從哪里來?”“為什么會下雨?”“下雨前小動物又在干什么?”等等。幼兒在一定量信息儲存的基礎上,促使幼兒多方面進行探究,經過多次練習,他們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自然角一直是孩子們最為關注的,它為幼兒比較自由的隨時觀察和探索提供了可能,幼兒們通過日常不間斷的觀察、發現并完成自然角動植物記錄,了解了動植物生長發展過程,從而引導幼兒探索新知識。
三、適時觀察和指導,激勵幼兒探究的欲望
觀察是通過教師的感官知覺了解兒童的過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說過: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兒童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教師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以便幼兒在需要時提供恰到好處的幫助。在幼兒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用敏銳的雙眼去分辨,哪一些時機是教師需要介入引導幼兒觀察的,哪一些時機是教師需要忽略留給幼兒自主探索。
如:在科學區開展磁鐵的探索活動。區域投放了不少的操作材料,想讓孩子在自我操作、自由游戲中獲取有關磁鐵的感性經驗。天天在一階段的探索后對已有材料的新鮮感已經不再了。這時,我突然產生一個念頭:給他一個新的探索動力。我取來了一個飲料瓶,并在里面放了若干個回形針,“你能用磁鐵把這些回形針一下子全部取出來嗎?不過有個規則,就是不能把瓶子倒過來,試試吧!”
天天拿了一塊磁鐵開始嘗試了,他把磁鐵緊貼著瓶身想吸住全部的回形針往上移,可他馬上就發現只能吸出其中的幾個。于是他就把瓶身略微傾斜一些,使瓶中的回形針聚攏在一處。沒想到剛往上移,就掉下去了,這樣反復了幾次。后來我仔細回顧了一下,他竟然失敗了十次,這也就意味著他堅持了十次。
在進行實驗中幼兒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敗,這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指導幼兒正確面對失敗,鼓勵幼兒要在失敗里總結經驗,進行更大膽的操作與探索。這時就需要教師給與正確的啟發和耐心的引導,從而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教師表揚肯定、激勵評價,幼兒對自己探究能力的自信和獲得探究成就的勇氣,激勵幼兒探索選擇新途徑、新方法處理問題,不斷探究的欲望和需要。
結語:
幼兒的天性是好奇、好問、好探究,教師要尊重科學,尊重幼兒。讓幼兒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獲取廣泛的經驗,激發探索、發現的熱情及對科學的向往,為社會培養創造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曉,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解放幼兒的時間和空間,《文教資料》,2013年第1期
[2]孫英敏,科學教育活動有效提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策略,《學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