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資助育人機制平行運行狀況為例,分析研究學校資助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闡述推進學校資助育人機制建設的對策:健全“全員資助育人”機制體系,創新開設“全員資助育人”大課堂,實施“微時代”資助宣傳摸式,建立“資助育人”精準跟蹤管理制度,建立“全員資助育人”評價體系。實現資助育人的有機結合,達到資助與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職業學校 資助育人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024-03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經,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近十年來,國家又建立健全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逐步解決各教育階段公平教育問題,促進教育科學發展。
2010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確定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方針,提出了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是教育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服從、服務于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為最終目標。
資助工作與育人教育工作的政治背景,決定資助工作必須服務于學校的育人教育工作,兩者相互滲透并有機結合。資助育人問題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成為職業(技工)學校教育教學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成為資助管理工作的新課題。
一、學校資助育人機制運行現狀與問題
(一)資助體系構成與運行情況
自2007年以來,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資助體系基本構成,學校執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免學費、自治區政府獎學金、勞動預備制學生技能培訓補貼和生活補貼資助政策以及勤工儉學及社會資助體系。資助學生的資金來源以國家、政府為主,以學校和社會為輔。資助的學生包括在校的中職(技工)學歷教育學生和勞動預備制學生,即在校學習的中職(技工)學歷教育學生(學籍學生)可獲得國家助學金、免學費、自治區政府獎學金等資助;非學歷教育學生(勞動預備制學生)可獲得技能培訓補貼和生活補貼,非學歷教育學生培訓期滿一年可直接轉入學歷教育,享受中職學校國家資助政策。特別困難的學生還能通過學校勤工儉學和社會資助的途徑獲得更多的幫扶。學校運行的國家、政府、學校和社會“四位一體”的資助體系實現學校資助全覆蓋,資助面達100%。據統計,2010—2014年,學校受助學生累計人數為44635人次,平均每年受助學生人數為8927人次;資助累計金額為9791萬元,平均每年資助金額為1958萬元。
(二)德育工作體系實施與運行情況
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于2009年4月由始建于1978年的原南寧市技工學校、南寧市一輕技工學校、南寧市二輕技工學校、南寧市民族技工學校、南寧市醫藥技工學校、南寧市財經學校六所學校合并建立,是南寧市唯一一所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技師學院。肩負著我國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和技師、高級技師人才的教育教學培養任務。學校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以“十大主題”德育教育活動為主線,推行“全員育人”模式,營造素質教育校園氛圍,打造校園文化,進一步推進學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就業育人”的德育工作體系的實施。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成效沒有得到彰顯。據調查,2014年,學校全體教職工總人數為586人,其中,校級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47人,參與資助育人工作的人員有21人;專業課程老師369人,參與資助育人工作的人員有23人;德育課程老師18人,參與資助育人工作的人員有5人;工勤工作人員45人,參與資助育人工作的人員有2人。全校參與資助育人工作人數占比僅為8.7%。
(三)學校資助育人機制運行存在的問題
學校實行“資助育人”平行模式,資助體系由學校資助辦組織實施,德育工作體系主要由學校學生科、團委、班主任和德育科老師負責。實際工作中,資助與育人工作兩者平行運行,相對獨立,缺乏合力,效果不夠凸顯。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學生資助工作方面
第一,學校資助政策宣傳工作不到位。資助政策宣傳以板報和發放宣傳手冊、QQ群方式進行,宣傳范圍狹小,宣傳內容僅強調資助項目的種類和資助標準及資金用途,至使學生對資助申請、認定、評定程序了解不徹底,理解不透徹。班級評定存在傾向學習成績好的班干部學生等,至使部分學生認為學校的資助工作不夠公正、公平。
第二,學校資助政策宣傳缺乏育人內容。學校沒有充分利用資助政策“經濟助困杠桿”的有效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激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強自立,健康成長,成為信仰堅定、意志堅強、有內涵修養、有技能特長、知恩感恩、報效國家、回報社會的全面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為國家富強和發展做出貢獻。
2.全員育人教育方面
第一,學校推行的“全員育人”模式在具體工作中淡化。部分教職工對學校育人工作積極性不高,對資助育人內涵的理解帶有片面性。普遍認為,資助與育人無聯系,資助工作是學校資助辦和班主任的事,育人工作是學校學生科、團委、班主任和德育老師的事。部分教職工還認為資助是學生得資助,屬“不勞而獲”的國家經濟資助,與老師沒有多大關系。由于學校全體教職工思想認識不統一、不到位,全員主動參與資助育人工作的人數占比僅為8.7%,至使“全員育人”模式在具體工作中淡化,育人效果不夠凸顯。
第二,學校“育人教育內容”不夠全面。在育人教育工作中,部分德育課程和專業課程老師基本以說教方式完成課程課時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沒有與資助功能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學生勵志成長、感恩教育有機結合。育人教育內容以課程理論為主,育人教育內容枯燥單一,部分學生上課感到乏味,有厭學逃學、不愿吃苦、不愿奮斗、不知感恩、不知報恩等現象,反映了學校育人教育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學校育人教育形式缺乏多樣性和時尚性。學校在育人教育形式上,以育人主題活動為主線,內容也很豐富,但忽略“微時代”師生喜歡的即時性和時尚性元素,師生參與的熱情和主動性不高,工作處于被動狀態。
二、推進學校資助育人機制建設的對策
針對學校資助育人機制平行運行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一)健全“全員資助育人”機制體系
全員資助育人機制的內涵是指學校的每個人(包括校級領導、中層管理人員、專業課程老師、德育課程老師、工勤工作人員)都要了解資助政策,參與培養育人的工作,它是全員育人的價值導向。
圖1 全員資助育人機制體系
加強全員資助育人內涵建設,健全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改革“資助育人平行模式”相對獨立的工作模式,精準聚力推行“全員資助育人”機制體系(詳見圖1),明確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服從、服務于教育的根本任務,將資助與育人工作體系相互滲透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解決“資助育人平行模式”存在的問題,使“全員資助育人”機制體系更為科學,具有很強可操作性,確保學校資助育人機制建設工作有序開展,以達到良好的資助育人效果。
(二)創新開設“全員資助育人”大課堂
拓展資助育人空間,將“全員資助育人”大課堂開設在校園內的教學區、活動區和學生宿舍區及家庭和社會,形成育人合力。課堂內容以實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就業育人”的德育工作內容為主線,以資助政策宣傳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及每個學期舉辦的“才藝技能節”為載體,從德育工作體系每個環節入手,以資助工作為突破口,整合師生在教學、學習和生活中相互聯動形成的正能量典型育人的案例,編成微故事、微視頻、微電影、微課件,形成學校資助育人大課堂鮮活的大課程體系和育人資源。學校每一位教職工和每一位學生都是“全員資助育人”大課堂的主體,其身份具有雙重性,既是育人者又是受教育者。開設“全員資助育人”大課堂,就是要營造一種相互平等的育人平臺和環境,借助大課堂平臺和大課程體系激發師生積極向上的內驅力,喚醒本我,學會感悟,塑造人格,成為“魅力”老師和“魅力”學生,以達到學校全員相互學習,共同育人,共同成長的目的。
(三)實施“微時代”資助宣傳摸式
微時代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至今并沒有確定的定義,包含著文化傳播、社會交往、私人心理等各方面內容。筆者認為,微時代是建立在新興網絡信息交流技術基礎上的、以短小精煉和快速傳播為主要特征的人際信息交流及社會文化信息傳播時代,微博、微信等音頻、視頻、文字的普及,標志著“微時代”的到來。微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互動與高效的明顯特征。學校采用“微時代”資助宣傳摸式,讓微博、微信、QQ、MSN等多種聊天工具廣泛滲入到學校資助育人的實際工作和學生學習生活當中,克服資助政策宣傳工作以板報、發放宣傳手冊等造成宣傳不到位的局限性,幫助老師、學生和家長及社會以最快速度關注并了解實時性的國家資助政策和學生認定、資助申請等相關信息,并實時聯系,確保資助政策宣傳工作家戶喻曉,做到學生資助工作公開、公正、公平。同時宣傳學校師生之間友善、奉獻、自強、拼博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提高學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
(四)建立“資助育人”精準跟蹤管理制度
資助是一種愛的力量,幫助學生解決在校就讀期間的經濟生活困難問題。而育人是一種精神的引領,是教育者引領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良好心態。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感恩父母,感恩每一位幫助過自已成長的人。激發自己努力拼搏,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與發展貢獻力量。
建立“資助育人”精準跟蹤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資助育人檔案管理制度,落實相關部門和人員負責收集整理資助育人檔案材料,形成資助育人的校本資源。另一方面,還要實施精準跟蹤管理,跟蹤育人者和被育人者的成長過程,挖掘他們“魅力”的人生閃光點,通過他們的成長將資助愛心的力量繼續傳承下去,不斷光大學校資助育人精神,拓展學校資助育人新局面。同時也建立起曾經的受助人,利用自己的力量資助新人的傳遞機制,讓資助精神和育人精神在社會上得到發揚光大,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意識和行動,建立和諧互助的關愛社會。
(五)建立“全員資助育人”評價體系
評價就是運用一個標準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建立“全員資助育人”評價體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學校全員資助育人的規范管理制度,設立科學的評價指標,即對學生的學科學習、基礎發展、綜合素質等進行評估;對全員教職工自身的政策執行力、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業發展和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品德培養和習慣養成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與評優評先、經濟效益掛溝。讓師生員工明確學校資助育人目標與任務及保障措施,從而促進師生員工全面健康成長。
三、結束語
資助是一種經濟手段,是一種幫扶手段,不是學校發展的根本目的。育人才是核心,才是學校辦學的根本。學校資助與育人工作,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要始終把兩者貫穿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以育促教,形成學校特色文化,彰顯學校人文關愛,最終實現學校內涵發展,推動學校教育各項事業科學發展,這正是中職學校加強資助育人工作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彭希林,黃河,劉碧霞,劉小勇.論高校全員育人機制建設[J].高校高職研究(文教資料),2009(6)
[3]穆娜.微時代高校資助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6(1)
[4]馬多勇.微時代高校資助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35)
【基金項目】南寧市教育科學規劃2014年度南寧市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職業學校感恩勵志教育途徑探析”(2014XSZZ08)
【作者簡介】曾建榮(1962— )女,廣西柳江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南寧市學生資助管理辦公室業務主管,館員,研究方向:教育綜合管理、資助育人研究。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