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心
摘 要:在我國基礎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重視教育公平問題,基礎教育的均衡問題關乎整個教育體系的持久發展。通過分析和探討相關問題與對策,希望能為教育公平提供一定的經驗與思考。
關鍵詞: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原因分析;工資待遇
一、基礎教育的失衡現象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飛速的進步與良好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的地域差異、城鄉差異因素等造成了基礎教育失衡的現象,學校軟硬件資源配置不合理,師資力量與辦學條件差別大,使得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不能得以真正落實。基礎教育的實質是要求教育的平等與公平,但無論是不同地域的教育現狀、不同學校的資源配置、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是不同學生的生源質量等都存在著令人擔憂的不均衡現象。
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要想解決當前基礎教育發展失衡的相關問題,就必須針對問題現狀進行原因分析,而造成我國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原因相互影響又相互關聯。教育經費的投入關系到學校的資源建設與教師薪資福利制度的形成,學校與教師的一系列情況又與生源質量息息相關。而地域經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是導致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的實質原因,從而導致學校資源建設與教師薪金福利不均衡,此情況導致了師資力量甚至教學水平方面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又導致了生源質量的不均衡。這樣的教育現象反過來又影響地域的經濟建設與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對于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的反思
基礎教育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需要通過長期的探索與動態的實踐才能一步步地實現均衡發展。這是復雜浩大的工程建設,這是責任與義務并存的公共活動,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共同推進。為此我們必須強化政府的責任意識,建立經費投入主體責任制;提高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縮小城區與農村教師間的差距;嚴格執行就近入學政策,縮小生源質量的差距。以此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從而真正將教育公平落實到位。
1.明確政府職責,增加教育投入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標不僅是人們共同的追求,同時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政府是實施教育均衡不可替代的負責主體,對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城鄉以及區域之間教育經費投入的差異性,筆者認為政府應充分發揮職能,完善教育保障的相關機制。只有政府承擔起了對教育的責任,始終堅持原則,才能確保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能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2.提高農村學校教師工資待遇,達到教師間相對均衡
資料顯示,多數農村學校管理相對混亂,教師流動性大,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筆者認為,造成農村教師不安心在農村學校工作,向城鎮學校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為了使農村學校能夠與城市學校的教育水平盡可能地縮短差距,應相應地增加農村教師的在編人數,改善工資待遇,讓農村教師這一群體享受到應有的公平對待,積極通過各種渠道或采取各種方式,改善教師工作的周圍環境。另外,學校應當適時安排提供并組織新入職教師、在職教師的培訓學習機會,及時進行相互交流,分享優秀的教學資源,共同進步與提高。
3.改革招生制度,實現生源均衡化
經調查,許多學校將班級分為普通班、實驗班和加強班,學校規模極大,這正是“擇校熱”帶來的嚴重后果。因此務必落實中小學招生就近入學制度,加大推行優質初中和高中招生指標到校的工作力度,從源頭上遏制“擇校熱”傾向,進一步推進學制改革,嚴禁公辦學校舉辦“校中校”“校中班”和以改制為名的亂收費。在農村地區,要繼續建好九年一貫制學校,確保義務教育階段的完整性,為實現學校生源質量的均衡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要使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必須要加強政府教育督導的力量,深入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項督導工作,淡化對學校等級評估,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師資配備,逐步消除差距,促進基礎教育又好又快地均衡發展。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也是相對而言的,我們應杜絕“絕對化”,防止把教育均衡等同于絕對的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資源平均分配,防止違背國情國力現狀與教育發展規律,過分追求所謂的“平均”,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我們借鑒歷史作出相應的反思并勇于創新,讓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能夠全面推行,并惠及學生個體成長與社會持久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48.
[2]王慶環.縮小差距:中國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題[N].光明日報,2005-06-27.
[3]宋勤標.對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10(8):35-45.
[4]瞿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問題[M].浙江:浙江出版社,201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