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開發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歷史、精神、文化、經濟、民俗和人文信息,本文通過對海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剖析和整合,探討將其轉化為美術課程資源,既可以豐富美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還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絲路文化,為其傳承、發展和創新提供新途徑,以達到美術教育與絲路文化的互動發展。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美術教育;轉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17-02
“海上絲綢之路”是名副其實的跨文明、跨文化線路,它是東西方文明的匯聚處,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長廊,它所連接的港口、廟宇、城市、村落、建筑、墓葬、水下沉船等是古代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情感價值。近年來,泉州、南京等9個城市提出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成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龐大的一個系列遺產。
海南島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海南陸地與海洋現已發現的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遺跡和遺物,既有歷史文獻、水下遺存,也有考古遺跡、歷史建筑。現有標示和登記的水下文化遺存136處,已經確立的海上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1]。華光礁一號遺址發掘已完成,2011年由海南博物館推出的“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探秘”專題展,曾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甘肅、日本東京等地巡回展出并獲得巨大反響。本島的一批古代港口、古村落、古窯址、古墓葬、古建筑正在發掘、修繕和整理。此外,譚門漁民出海更路薄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將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轉化為美術課程資源,以達到兩者的互動發展,正是本文的研究意義所在。
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的搜集和整合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綜合體,在長期的生活勞作中相互影響、吸收和融合,顯現了包容性、變異性和發展性的文化特質。為了全面展示其文化特性,我們不但應該重視現有歷史文化遺跡的整理,更應該關注對其豐富的人文價值和精神的挖掘。可以通過網絡、報紙、參觀展覽、現場調查等多種途徑,收集與絲路文化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不同類型的資源。具體如下:
文字資料:通過網絡、書籍和報紙,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的發展背景、現狀。
圖片資料:通過網絡、書籍和觀看展覽,研究海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概況、藝術特征。
影像資料: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絲綢之路文化遺跡的相關專家、當地居民等,拍攝音像資料。親身體驗絲路文化歷史遺跡的風貌、現存狀況,還可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的整合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的研究一般包括資料整合和篩選、本體研究兩方面。
(一)資料的篩選和整合。“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積淀著歷史、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各種各樣的文化內涵、價值和信息。海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大致可分為“海洋文化”:如目前已發掘完成的華光礁一號。“南洋文化”:海口騎樓老街、文昌鋪前老街、瓊海博鰲蔡家老宅等;“伊斯蘭墓葬文化”:三亞的藤橋古墓、梅山古墓群、大蛋古墓群、回新拱北古墓群和陵水的干教坡古墓、土福灣古墓群。古港古碼頭:海口白沙律、文昌清瀾港、瓊海潭門港等。古村落:三亞藤橋鳳凰鎮的回輝村、回新村等;古窯址:海南島東部的福安窯和西部的碗窯村窯;更路薄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海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多且零散,但具體轉化為美術課程資源時,只有那些能喚起大家共鳴,即有一定審美意義和文化內涵的內容才能引入其中,且要依據創作主題和文化歷史脈絡的主線,最終顯示的是具有故事情節、文化價值、發展脈絡的統一體。
(二)資料本體的研究。資料本體的研究包括橫向比較、縱向比較、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結三個方面。
1.橫向比較:橫向比較是指不同地域歷史文化遺產的比較,關注其不同區域的差異性。如三亞藤橋古墓的“雙墓碑”現象,就不同于廣州、泉州、杭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形制,體現了不同地區的差異性。[2]
2.縱向比較:縱向比較是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的變遷和發展,如三亞藤橋古墓的墓碑紋樣就體現了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在藝術形態上的差異性,早期的花紋粗獷,中期的墓碑紋飾則以文字組成的“長生鳥”為主,裝飾性變強,而花紋圖案卻變小,體現了在時代變遷中藝術形態的變化。
3.與文化價值的聯結:“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包含了諸地域、歷史、人文的信息。類似史前藝術研究者對史前鸮面紋飾巖畫的文化內涵的發掘。[3]諸如三亞藤橋古墓群中的圓月紋飾,象征著真主獨一無二、完美無缺的宗教觀念,寶瓶圣樹紋則象征著生命之水。這些圖騰寓意無不反映了穆斯林群體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審美精神。
只有將“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置于完整的時間和空間下,才能形成整體的歷史文化脈絡,顯現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選擇承載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視覺圖像。“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要轉化為美術課程資源,第一步就是要尋找承載這些文化的視覺圖像[4]。如華光礁一號古沉船的船體、瓷器的造型、材料、色彩、花紋等都是可直接轉換的視覺圖像,而它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信息,只有聯系具體的歷史和人文社會背景,才能顯示其特殊意義和文化價值。如此,其視覺圖像的資源就不僅僅是殘存的船只和瓷器等貨物,還包括了更深層的人文價值、歷史故事等的表達和詮釋。
無論是有形的物質資源,還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視覺圖像符號,因為只要是人類創造的任何一種文化,必然具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本身就是一種圖像[4]。因此在美術教育中,通過挖掘這些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其顯現出來的圖像作為學習的材料將相當豐富,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
(四)圖像轉化與創作。視覺圖像的尋找是前期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這些視覺圖像是否適合課程主題,怎樣利用和表現圖像,選擇何種藝術表現形式(繪畫、雕塑、繪本、數字媒體)等,要依據學生的年齡、接收程度、興趣愛好等因素,也只有當這些資源真正進入教學活動中并得以實現時,其資源的轉化才是有意義的。但是無論選擇何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是文字、圖像和創意結合的統一體,所以它絕不是視覺圖像的簡單拼湊。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尋找美術與各學科的結合,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注重整體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三、關于課程與教學
(一)實施策略。本教學設計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為主軸,結合創意形式發展具有美學特征的圖像作品,例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的相關故事、造型、色彩、情境等,并拓展其外圍產品的開發。
實施架構是通過圖像、文字、創意三方面的課程設計,讓學生了解創作的過程,掌握文化符碼的譯碼和編碼能力、實踐能力。在創作完成后,一方面舉辦設計成果展,從中選擇優秀的作品,與出版社合作印刷與發行;另一方面,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的發達,注冊微信公眾號,將整合后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資源、創作成果以及創作過程等編輯為微信訂閱號文章,此種方式低廉、快捷,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可以有效地達到促進絲路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的效應。另外,也可以投放于相關論壇、旅游網站、教育網站等,以此來實現社會人員的共享,以擴大教學成果和推進絲路文化的傳播。
(二)課程與教學。1989年,美國當代課程理論家威廉·派納在其《后現代課程觀》中,將課程作為一種文本,置于廣泛的社會、政治、民族、文化等背景下來理解,聯系個人深層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體驗來尋找課程的意義,以后現代課程觀理論指導本次絲路文化資源課程開發的具體實踐,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變為一種課程文本。我們改變局限于文本表象的研究,對這種“文本”資源建立在不同時期社會、歷史、政治、經濟背景及不同民族信仰和審美精神上來理解,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從而形成多樣化的理解和創作,有利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更地的轉化為美術課程資源,還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感受和認同絲路文化。本計劃課程與教學研發的重點包括:
(1)結合校內外資源協同教學:實現校內外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有目的地到現場考察,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作為教學的輔助,有利于學生獲得親身的體驗和感受。
(2)跨領域課程的整合:以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跡作為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歷史、生態與藝術跨領域課程的整合,實現跨學科知識的互動與促進學科間對接的可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3)發展學生學習輔導的機制:首先是課程前學生能力的了解,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專業能力和素養,如有的學生擅長手繪,有些擅長攝影,確定學生擅長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次是過程中的反饋,及時有效地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4)制定多樣化的評價指標: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評價不是為了區分而是為了改善。
因此,增加階段性評價,將教學過程分為若干個時間段,進行不同時間段的評估,有助于師生共同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細節的調整。[5]
四、結語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是東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動、共存共榮的綜合體。保護和復興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美術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通過對絲路文化資源的整合,轉化為美術教育資源,拓展了美術教育的形式和內涵,同時可以幫助教師及學生分析和認同絲路文化價值,并通過藝術形式與其他文化互動交流,為海南絲路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提供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朱寒松.南海之舸·楫齊揚(南海水下文化遺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3.
[2]張瑩瑩.小欖鎮“菊花”文化資源的美術課程轉化研究[A].首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交流會論文集[C].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3]孫曉勇.西遼河流域圖像結構人面巖畫文化內涵探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5(3).
[4]武洹宇.海南穆斯林古墓群雙墓碑現象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5]徐秀菊.建構在地美學:發展鄉土文化的美術教育[A].海峽兩岸閩臺地域美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廈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2008.
作者簡介:
章莉莉,海口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海南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Hnky20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