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穎
摘 要: 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反思我們當前的教育,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學生對學習會有厭煩心理,對老師、對學校產生畏懼心理。我想這與我們平時教學中的點滴是分不開的,過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心,忽視了孩子的興趣,使許多做法成為一種形式。尤其是數學,作為一門理科,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枯燥乏味的,所以要學生學好數學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分不開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融合在數學課堂內外的點點滴滴。本文從數學課前的精心準備、課上的和諧氛圍和課后的及時關注這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 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 課前準備 課堂氛圍 課外關注
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淺顯地說也就是源于對事物的興趣。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學生學校生活的唯一,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學生的精神生活僅被局限在這個領域,也就是說,他只能在掌握知識上、分數上表現自己,使學習變成一種痛苦。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下面就從數學課前的精心準備、課上的和諧氛圍、課后的及時關注三個方面談一談我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一、課前的精心準備
每一節課在上之前,我必定要做一番精心準備,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滲透,設置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能激得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使后進生有問可答,讓中等生參與其中,讓學優生不覺簡單無味。數學教材的內容相比其他科目來說更趨向于理性化,人文類的內容相對要少些。但是,只要用心,我們仍能從中發現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創設情境觸發質疑,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巧設情境,啟發學生不斷質疑問難。如我在教學“判斷平年還是閏年”時,先讓學生考考老師:“只要你報一個年份,老師能很快判斷出是什么年。”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學生都搶報各個年份,力求難住我,當我能夠準確迅速判斷出來后,學生的好奇心就轉化成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奧妙,思考“為什么老師能判斷地又對又快呢?”這就點燃了學生質疑的思維火花。
又如我在上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千米》一課,我很自然地找一些公路、鐵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比例尺圖,以及學校的操場等,引出上課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這些信息,可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記得在上完《農村新貌》這一課后,學生很積極地上前來和我探討一些有關我們生活現狀的問題,這是我意想不到的。在上這節課之前,我查閱了不少資料,并將其做成課件,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樣數學課也能像語文課那樣有號召力。
二、課上的和諧氛圍
除了課前的精心準備外,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是相當重要的。
首先,只有教師自身具有熱情而愉快的情緒,才有可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同樣熱情而愉快的情緒。數學學習相對于小學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枯燥,因此教師應當想方設法激發自身和學生的愉快情緒,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用生活中的活動場景來展示。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找規律-排列》時,我就以學生拍照創設教學情景。這樣,學生的積極情緒就被調動起來,從而沖垮學生心理上的防線,讓學生感到輕松自在,沒有壓力,全身心地投入知識學習中。
其次,僅僅是師生互動還遠遠不夠,教師在課堂上更應該注重生生間的交流。同學之間,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語言,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與成人交往時,總會感到來自成人的壓力,而同學間的平輩關系,以及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相似性,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在他們之間傳遞的信息。并且在交往過程中,會在同學那里得到幫助、支持,從而增強自信,敢于表現。
最后,不能忽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可在自主動手操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思維源于他們的動作。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兒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兒童思維的鏡子。”新課程教材中經常出現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的內容。比如三年級下冊內容中有在平移與旋轉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設計花邊的操作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設計出不同的圖案,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提高學習興趣。又如三年級數學活動“找規律”,在學生學會間隔排列規律以后,讓學生自主扮演不同角色設計出幾種不同的排列規律。這一活動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很快設計出多種不同的排列,嘗到成功的喜悅,在動手中激發學習興趣。
三、課堂以外的關注
數學的課堂是理性的,那么課堂以外就需要多一些感性。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同時也應注意分層教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學生學習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所教的學生中總有幾個學生是不求上進的,上課開小差,作業不完成,等等。一般情況下,他們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得到的批評比較多。可是批評過了、思想教育過了,還是和原來差不多,基本沒什么改變,給人一種麻木的感覺。究其原因,我想有一點就是過分關注課堂而忽視了他們課外的時間。就拿我現在教的一名女同學來說,她基本上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直到最近,我發現她上課開始認真了,課后似乎不那么逃避老師了,有一天還拿了不會的題目來問我。對于她的進步,我感到很驚喜,而她的改變僅僅源于我對她的關注,無關學習的一句贊美、鼓勵地拍了拍她的小腦袋。某一瞬看著課上殷切的眼神,我被感動了。因此,教師在課后學習以外的時間里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肯定也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學生更是如此,只要使他們感受到“我能行”、“我可以的”,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師的目光不能狹隘,不是教學生一時的數學,而是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課堂上盡量讓學生精神放松,喚起學生的興趣,才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打開思維的閘門。形成學生樂學、樂思,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杜利敏.淺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科學大眾,2007(06).
[2]顧志躍.科學教育概論.科學出版社,1999.2,第1版).
[3]雷正光.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J].職教論壇,2005(14).
[4]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