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
摘 要:為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案例教學在高校課堂中是常見的教學模式,也是高校課堂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文章在說明電子商務案例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含義后,指出電子商務案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存在著經濟博弈特征,進而運用博弈理論分析師生互動的利益矩陣,探討在案例教學中雙方取得最大利益的路徑。
關鍵詞:案例教學;師生互動;博弈
中圖分類號: F2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6-120-2
1概述
所謂師生互動是指通過教師和學生對課堂各個要素的調控,在師生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和各種程度的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1]。通過師生互動通常可
以增加課堂氣氛,擴大課堂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調動學生思維。
在電子商務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通常包含三種教學模式:案例模式、實驗操作模式和情景模擬模式。其中電子商務案例教學模式是指針對電子商務領域中的一些典型的案
例進行分析,老師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反復討論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親自查閱資料、整理組織材料、分組交流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案例的來龍去脈,師生之間不斷的交流及對事情的正確認正,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
另一方面,博弈論作為當今一門膾炙可熱的學科,現今已發展到了各個領域。博弈論主要是根據信息分析和對能力的判斷使研究者利益能得到最大化的一種理論決策。在電子商務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獨立的參與者,是在博弈中能夠理性地對他們的行為選擇策略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決策主體,正是對博弈理論的一種體現[3]。
2 師生互動模型建立
博弈是一些個人、隊組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4]。根據以上博弈確定內容,假設:博弈參與人{1,2},1:教師,2:學生。教師是一種高尚職業,具有教書育人的責任,他以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看作是自己的利益。作為學生,學習知識是學生的權利也是職責,在電子商務案例教學中,學生學習知識、獲取經驗為目的。
學生的博弈決策:{作為、懶散作為、不作為}。這里的“作為”可以理解為學生有良好學習習慣,積極進行案例布置,查閱資料、整理組織材料、分組交流等。“懶散作為”指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歷(老師經常性的上完課,隨即布置案例學習,給學生養成一種學習習慣),習慣性的案例查找,但沒有認真準備,沒有積極的參與討論過程,只是被動的接受討論交流。“不作為”是學生不參與教師案例的學習或是對案例沒有學習意識。
教師的博弈決策:{作為、不作為}。“作為”即教師認真按照教學課程目標布置案例教學任務;“不作為”即教師不按教學課程目標布置教學案例或是不布置案例教學,由學生自行決定是否進行案例學習。
學習成績劃分為加分、不給分、扣分。加分指學生積極響應教師的任務,教師鼓勵學生給予相應比例的分值M作為平時成績;如果學生只是應付老師的教學任務,懶散作為,那么教師不給分。如果學生不配合教師的學習任務安排,即不作為,教師扣除相應比例的分值。教學效果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為教學效果優秀,學生對知識完全掌握,收益(即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知識回答案例問題);教學效果一般,收益,學生基本掌握學習知識,能讀懂案例蘊含的含義但不能回答不出案例所反映的課題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差,收益為0,學生對案例毫無頭緒。
3 師生互動模型分析
根據上述博弈利益矩陣,教師有兩種博弈決策:第一種決策,如果教師選擇“作為”,也就是說教師根據理論知識選擇案例并設計案例問題,那么這必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同時如果學生選擇“作為”,即學生積極配合教師,讀懂案例,并尋找相關資料進行案例討論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除了讀懂案例,了解案例內容之外,還通過查詢資料了解案例外的知識內容,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并擴大了相關知識范圍。所以此時對于教師來說,對于學生的教學成果應是雙倍的,得益2W,學生積極參與案例討論,平時分加分,得益M。如果學生選擇“懶散作為”,即學生由于懶散的習慣在課堂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布置的案例任務,也不積極的進行材料收集,采取應付的學習態度。那么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僅局限于讀通案例,教師不給分,學生收益0,小于學生選擇“作為”時的收益。而此時教師教學效果由于學生的懶散作為,其收益也會相應減少,獲得W(W<2W)。面對課堂教學,有時也會存在另外一種學生,他們處于各種原因不愿參與教師的案例教學,選擇“不作為”決策。此時學生是任務被接受的一方,看懂案例內容但不知其義,教師的“作為”只是被接受,雙方利益為{0,-M}。比較學生在教師“作為”決策下的決策行為,其中學生選擇“作為”情況下的利益M最多,選擇“不作為”利益發生損失(-M)即利益最少。
教師的第二種決策,教師選擇“不作為”,即教師沒有布置具體的案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同樣也有相對應的三種決策供以選擇。其中,如果學生自主選擇對電子商務案例的學習即學生如果選擇“作為”決策,那么就會積極的收集案例資料,自主研讀資料內容,沒有教師的引導,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獲取與理論內容相關的案例材料,此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只是通過自身的思考獲取的,利益為教師“作為”決策下的一半,為M。相對而言,教師即使“不作為”,但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也因此獲得收益,為W。雙方利益為{W,M}。如果學生選擇第二種決策,“懶散作為”,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認為,此時學生的“懶散作為”利益為aM(0 根據以上分析得知,在教師選擇“作為”決策的情況下,學生擁有三種利益形式{M,0,-M},M>0>-M即學生選擇“作為”時利益最大。教師“不作為”情況下,學生利益M>aM>0,依舊是“作為”決策利益最大。對于教師利益,在學生“作為”情況下,教師“作為”利益2W大于“不作為”利益W即2W>W;學生“懶散作為”,則教師“作為”與“不作為”收益W>aW;學生“不作為”,則教師“作為”與“不作為”收益均為0。由此得出,此博弈在雙方都選擇“作為”決策時,達到“均衡”。 4 結論 總之,在電子商務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旨在帶動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本文以“案例教學互動”為主線,討論師生互動的收益,說明在互動過程中,只有師生雙方都選擇“作為”決策即教師布置任務,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完成任務,雙方才能達成共贏,實現“納什均衡”,獲得最大收益。 參 考 文 獻 [1] 李鑫.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研究——以某校高一年級某班的數學課為例[D].山西師范大學,2010.5. [2] 陳自潔.電子商務課程中的體驗式交互教學方案[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172-173. [3] 黃杰華,吳嘯天.高校教學案例過程中師生互動的博弈分析模式[J].老區建設,2013(13):49-50. [4] 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