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堃鹓
摘 要:盡管課程不斷改革創新,但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依然讓人堪憂。教師應該著眼于有效教學,立足于學生實際,改變教學思路,注重“四個化”,即課堂開放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意境化、語言詩意化,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達到提高認知、陶冶情操、鍛煉意志、訓練行為、培養習慣的德育目的。
關鍵詞:職業學校;德育課;開放化;一體化;意境化;詩意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051-02
部分職校生存在重專業輕文化、重技能輕理論的心理,職業學校德育課一直被邊緣化。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承擔起德育課教學改革的重任,改進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做到“四個化”,即課堂開放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意境化、語言詩意化,從而讓學生愛學、樂學、好學,真正達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實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一、課堂開放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F實中不少教師仍然習慣于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較少出現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和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課堂一言堂現象依然明顯。改變這種枯燥乏味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就要著力構建開放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談話式、討論式、對話式、合作式等互動化教學法,注重學生體驗、感悟、探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樂起來。比如,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珍惜人身權利”時,可以融合對話式與合作式教學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搶答競賽。借助視頻逐一展示員工排隊接受搜身、搞惡作劇致人身體受傷、教師偷看學生信件、網上說別人壞話等各種現實案例,再提出問題:這些當事人侵犯了受害人什么人身權利?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然后由各小組進行搶答,并對優勝小組進行表揚和獎勵,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干勁。這種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培養語言表達及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
二、理實一體化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指出,德育課“要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F實中不少教師仍然講歸講做歸做、理論與實踐脫節,德育課堂只是純粹枯燥的說教,結果往往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事實上,德育課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要通過一系列課內外實踐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得到行為體驗、情感熏陶、思想錘煉。在課前,可以要求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手段廣泛搜集信息資料,在課間進行集體探究,引導學生分析信息中反映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課堂上,可以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入相聲、小品、話劇等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排練、展演,讓他們進行情感體驗。特別是面對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的教學難點,面對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等教學重點時,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辯論、表演等活動,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比如,在教學“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發展職業生涯要善于把握機遇”時,可以結合教學進度,設計“求職成功的關鍵是外部機遇”與“求職成功的關鍵不是外部機遇”以及“全才更適應社會競爭”與“專才更適應社會競爭”等與學生現實相關的辯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模擬案情再現或法庭審判等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這種實踐性活動,還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教學意境化
部分職校生學習德育課興趣不濃、自主性差等,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環境等外部因素入手,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意境化,就是創設富有藝術性的教學情境,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競爭意識。在新課導入時,可以采用設疑引思法,布設一個個故事、案例等情境,提出一系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留下懸念,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避免誤入犯罪歧途”時,可以通過視頻展示近期發生在社會上的盜竊、殺人、醉駕等案例,讓學生思考應該如何避免這種案例發生,啟發學生思考后進入教學主題。在課題講解時,可以設計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例如,結合新課導入時介紹的盜竊案例,延伸設問:假如你在公共汽車或街上,發現小偷正在行竊別人,應該怎么辦?假如發現本人正被偷竊怎么辦?假如抓住小偷又該怎么辦,能不能將他打傷打死?在課件設計環節,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編輯一些情節引人入勝、帶有啟示意義的情景短片,增強意境效果,真正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作用。例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自覺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時,可以播放我國宇宙飛船發射成功的視頻資料,再現宇航員太空漫步的優美畫面,帶學生進入太空的美好意境;再播放傅笛生演唱的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讓學生欣賞優美壯觀又激蕩人心的畫面,展現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巨大力量,發揮德育滲透作用。在板書設計環節,堅持直觀性、醒目性、新穎性、簡潔性、多變性原則,采取綱要式、圖表式、線索式、推導式、階梯式等多種方法,且經?;臃隆⑿问蕉嘧?,增強板書的意境效果。
四、語言詩意化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教師的語言風格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效果。德育課教師要改變語言刻板、枯燥無味的習慣,善于運用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創設詩意的課堂。
(1)運用形象語言。借助各種語言修辭手法,運用俗語、諺語、俏皮話等形象化語言,增強教學生動性、趣味性,有助學生的理解與識記。比如,在教學“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透視經濟現象”時,可以用棒子、鞭子、篩子進行比喻,指出價值規律像一根棒子調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又像一根鞭子鞭策著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又像一把篩子,能促進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時,可以引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拿什么鑰匙開什么鎖”等諺語,增強學生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解。
(2)巧用抒情語句。引用一些詩詞歌賦等抒情性語言,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或借助課件給予再現,能夠讓學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體驗情感。比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時,可以引用“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幫助學生理解個中哲理。
(3)妙用典故時事。理論聯系實際,生動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成語典故、寓言故事、軼聞趣事、熱點新聞等,有助于詮釋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用聯系觀點看問題”時,可以介紹唇亡齒寒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等成語典故;而在教學“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有關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以及“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就業形勢與擇業觀”等內容時,可以錄播時事新聞,并進行適當評論,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4)引用熱詞新語。巧用流行語、順口溜、歇后語、笑話幽默等,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可以引發學生的心靈碰撞。比如,在教學“哲學與人生”中的“正確處理利己與利他的關系”時,先介紹社會上一些人不當言行后,來一句“現實中就有這么些人,好像他爸是李剛,所以就這么任性”,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流行語為什么會流行?它說明什么?經過小議之后,得出結論: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必須尊重他人、主動關心他人、維護他人的正當權益。
五、結束語
總之,德育課教學要從枯燥無味的說教中擺脫出來,改變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的現象,就要堅持“四個化”要求,注重改革課堂教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充分體驗參與之樂、探究之趣、思辨之悟、成功之悅,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程遜.中職德育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2]林鵬程.中職德育課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文教資料,2013(09).
[3]王麗梅.淺談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3(26).
[4]薄淑芬.淺談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