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
摘 要: 初一學生剛從小學跨入初中階段,既是時間的轉折,又是空間的刷新,同時也是思維的過渡期,就是由具體的運算到形式運算過渡,經驗思維、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過渡。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培養思維能力,重視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學好數學。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初中數學 順利過渡
很多初中數學教師經常抱怨,小學到初中數學銜接太困難,不管是思維方式,還是解題方法,學生始終轉不過彎來。其實,初一學生剛從小學跨入初中階段,既是時間的轉折,又是空間的刷新,同時也是思維的過渡期,就是由具體的運算到形式運算過渡,經驗思維、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過渡。因此,教師就要竭其心智發揮好鏈接作用,使學生順利過渡。
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內容和目的不同。小學數學所學的一些最基礎的概念、基本的運算等,大約到了五、六年級才出現的比較復雜的應用題,此時小學數學逐漸向考查孩子們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過渡。而初中數學卻以考查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為主,當然還增強了空間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數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就會有這樣的感覺:初中數學太難了。因此,數學教師應當把小學與初中數學內容作一個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舊知識的架橋鋪路工作,掌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順利過渡,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我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激勵勵志,蘊足底氣
一個人有了斗志,自然就能信心百倍地投入學習,就能發出向上的能量。我們的教育目標不僅在于使學生獲得各種知能,更在于培養學生未來生活中獲得各種知能的動力,在于學生擁有學習的動機和高效能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集合教材,努力創設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以好奇心為動力,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思維。例如,在講“有效數字”時,我說:“我能讓你們的身高和姚明一樣高,你們相信嗎?”學生滿臉困惑,我問一個學生:“你身高多少?”生答:“1.55米?!币γ魃砀叨嗌??2.26米,用四舍五入法可得1.55約等于2米,2.26約等于2米,這豈不是一樣高了嗎?學生大吃一驚。如此反差,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善于捕捉有趣的素材,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煥發青春活力。
二、引導學生觀察,培養思維能力
觀察實際上是一種有意識的注意,是思維的門戶,因此要涵育好觀察,需要足夠的感性材料,否則難以挖掘,從而降低學生的興趣?!鞍l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新課標修訂版增補的“兩大能力”,只有通過觀察,感知,借助先前經驗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進教法,才能得到培養。但初一新生在小學聽慣了詳盡、細致、形象的講解,如果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下子講得過多、過快、過于抽象、過于概括,而要盡量采用一些實物教具,讓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逐步向圖形的直觀、語言的直觀和文字的直觀過渡,最后向抽象思維過渡。
三、完成學習方法的過渡
初一學生的思維方式仍保留著小學生那種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在教法上應注意研究小學的數學教學方法,吸取其中優點,針對初一學生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查缺補漏,搭好階梯,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進教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預習、復習和小結,適當選讀課外讀物,培養因為小學階段學科少、內容淺,而到了中學,學習科目倍增,內容不斷加深。故此,在初一數學教學中必須注意中小學數學的銜接,指導學生順利由小學數學學習過渡到中學數學學習。
四、隨時與學生交心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學生學習、老師教學不止在課堂上,課余時間,我盡量多與學生聊天,讓他們覺得老師真心與他們交流,為他們的學習擔心,讓他們心底里感到老師時刻為他們好,即使受懲罰的學生,只要學生喜歡老師,他們就會自覺學習這門學科;也會把他們學習上的困惑,困難及時告訴我,課外交流,讓學生放下包袱,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和反思。
五、重視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習慣
我對學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會:會聽講,會學習,會做作業。我經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學習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法代替。會聽講:即做好課前準備,細心傾聽老師的講解,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全神貫注,集中精力。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仔細觀察、善于總結、獨立思考、獲取信息、提出問題、不懂就問、合作學習、自我評價等。因此要求學生經常提醒自己,向書本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向生活學習。會做作業:要求學生先復習再做作業,作業時,思考可能涉及方法、技巧,并從要求書寫規范開始,逐步培養學生會做作業。
數學伴著我們成長,數學伴著我們進步,數學伴著我們成功。讓我們教好數學,讓學生學好數學,任學生騰空而起,展翅翱翔,一起去暢游神奇美妙的數學世界吧。